独树一帜展现一百多年前申城社会风貌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木版年画研究学科带头人张伟近日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特殊贡献奖”,而他多年整理、研究的上海木版年画——小校场年画的价值获得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首肯,令他更觉兴奋。历经8年编成的22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本月正式出版,在张伟等专家的呼吁下,《小校场年画卷》收入其中独成一卷。而此前,许多人并不知道上海出过年画。
内容中西结合
传统木版年画的内容主要为门神神像、庄稼生活、吉祥画像、故事画像、戏曲画像等,而小校场年画的取材别具一格。记者在张伟办公室里看到了部分小校场年画的复制品:上海昔日第一名园张园前人来人往,洋人在教堂做礼拜,贵妇戴礼帽穿西服坐轿子……火车、马戏团、印度“阿三”、妓女等租界新事物新景象都能在这些年画中看到。时事也入年画,如《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国民汉兴三军司令》等,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都市新兴的奇观胜景。
此外,小校场年画改变了其他年画只标注二十四节气和农历的做法,加入了西方殖民者需要的西历和基督教中做礼拜的时间,甚至标注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生日。近代上海在开埠后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社会新闻新风新景,浓缩都市的时尚风情,如此取材在中国各地木版年画中独一无二。
存世仅有千幅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中影响最大的艺术品种,最著名的三大产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民间收藏规模宏大。反观上海小校场年画,拥有30幅以上的机构或个人已属凤毛麟角。上海图书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以及藏家手中的小校场年画收藏总量只有350多幅。由此推测,小校场年画的存世量仅在千幅左右。上海图书馆的100多幅小校场年画珍藏传承自徐汇藏书楼,多由当时的外国传教士收藏。
据介绍,太平天国运动末期,清军围剿苏州城致使大量难民逃至上海,其中一些桃花坞年画制作者1860年起在上海城隍庙附近的小校场制作出售带有上海城市生活特色的木版年画,此后直至民国元年是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发展繁荣期。
PS古已有之
记者在上图看到,有几幅作品很值得玩味。其中一幅,为了讨口彩、书吉言,艺匠用细微的变动,将原先的文人风格木版年画改造成了新的作品,充满市井味,原本淡雅清新的水仙花变成了大红大紫的牡丹,诗意盎然的词句也被替换成了“玉堂富贵”。颜色的变化和构图的剪接,与时下非常流行的电脑PS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幅《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也是如此,原作是一幅旧年画《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偷懒的匠人没有改变游行庆祝这一画面布局,仅刨去了木版左上方的说明,贴上新的文字并套色,庆祝主题由“上海开埠”变成了“孙中山就职”。
保护任重道远
小校场年画诞生沪上近150年来,从未出版过一本专题画册。张伟表示,小校场年画的研究现状难以让人满意,除了对第一手文献资料缺乏认真发掘外,至今也拿不出小校场年画从业者的传承谱系。我国先后分两次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木版年画按产地分占有12项,却缺少上海的小校场年画;邮政部门从2003年起迄今共发行“中国木板年画系列邮票”8套32枚,小校场年画也与之无缘。小校场年画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见证了上海开埠后的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方式,这份文化遗产理应获得更多重视。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小校场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