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封疆大吏的书法及收藏价值
http://www.socang.com 2011-04-13 13:32 来源:收藏界
上海 朱浩云
在清代末期,有四位封疆大吏格外显眼,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时至今日,他们的书法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价格屡有上佳的表现。这四位封疆大吏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持之以恒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他是中国清代最具影响力的传奇人物。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祖父曾玉屏仅是一个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他的父亲曾麟书43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而曾国藩则从湖南双峰(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如果没有他,江河日下的晚清政府也许抵御不了太平军的迅猛攻势。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后期,曾国藩又以理学家的身份,开近代风气之先,发起了洋务运动,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化之父”。曾国藩生前曾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隆、嘉庆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坦率地讲,由于曾国藩才使得清王朝得以延续到20世纪初。对于曾国藩,国共两党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对其钦佩有加。
曾国藩自小到死都对书法情有独钟,非常喜爱,即使在战争时期,仍坚持每天写字。他的书法精楷书、行书。初学书法主要是临摹字帖,他学书法的这条路子,正是历来多数书法家主张并实践的路子。但到晚年,他又多次反省自己:“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可见,曾国藩对于初学书法者,力主先师一家,然后方可采摭众长,融为一家,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曾国藩在书法上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他的恒心和毅力。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把字写好,并想成为一代书法大师,不可求速效,而要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他自幼练书法,一直练到老,从未间断过,即使公务再忙,仍坚持每天写字。他还在家中告诫子弟:“习字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在艺术市场上,上世纪90年代曾国藩书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偶尔有书作亮相却价格平平。步入21世纪后,曾国藩的作品则很受市场青睐。2002年曾国潘的《行书诗》在朵云轩拍卖会上拍得17.6万元,价格突破了10万元的大关;2004年《楷书温恭朝夕》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拍得28万元;2007年《楷书八言 对联》和《行书七言 对联》分别在西泠印社和嘉泰拍卖会上以12.3万元和47万元成交;2008年《行书八言 对联》和《行书五言诗》分别在匡时国际拍卖会上和嘉德拍卖会上以33.6万元和35.84万元成交;2009年《曾国藩致曾国荃书札》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亮相,估价6~8万元,上拍时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最后以100.8万元拍出,首次突破了百万元大关;2010年他的《行书七言 对联》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会上以100.8万元成交。从其市场走势看,曾国藩的书作已引起众多藏家的关注,价格有明显走强的趋势。
笔力雄健的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是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咸丰年间定居长沙司马桥(今司马里),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三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考场,潜心专研地理、兵法。为人多智略,性狂傲。初到长沙入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后受曾国藩赏识,同治元年(1862年)起相继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在任闽浙总督期间,开办福州船政局;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光绪元年(1875年)率部收复新疆;光绪十年(1884年)督办福建军务,抗击法国侵略者。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朝廷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一生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大头衔。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当时,民间有“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说。后人集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身为武将,兼通文墨,属于“尚武尚文”的书法名家。崇碑版,擅篆、隶、行、草,笔力雄健,风格豪迈,楹联作品流传颇多,为时人所爱。据说,他从12岁开始,就爱好书法。其书风沉着激迈,文辞通畅,瘦劲的笔致、清峭的结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种踌躇满志的盛气。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有趣的是:左宗棠同曾国藩一样,平时政务再忙,从不间断练习书法,就是在战火硝烟的行军打仗的帐篷中,也常常深夜挑灯读帖染翰,从不忘稍辍。他的书法功力深厚,个性鲜明,但政名掩盖了其书名。
左宗棠的书作在拍卖市场上也有可观的行情,价格仅次于曾国藩。2003年他的一幅《行书中堂》在嘉德拍卖会上以9.9万元成交;2006年《行书对联》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拍得11万元;2007年《行书七言联》在翰海拍卖会上以16.8万元成交,同年,《篆书七言联》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33.6万元成交;2008年《行书七言联》在匡时国际拍卖会上以11.2万元拍出,《书法 对联》在天府艺源拍卖会上以18.4万元成交;2010年《行书七言 对联》在泰和嘉成拍卖会上以47万元成交;2011年《行书七言 对联》在北京长风拍卖会上再获追捧,最后被一买家以42.56万元收入囊中。从中可以看出左宗棠的书法很受欢迎,价格以行书和篆书最贵。
笔笔中锋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是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后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的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李鸿章从十九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营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梁启超曾在《李鸿章·绪论》中发出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工诗、精古文、擅长书法。书法精于楷书和行书,一生酷爱书法,早年学欧阳询、柳公权,他还师从曾国藩学习过书法,晚年还精研王羲之书法,几乎天天临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帖。1906年4月,在李鸿章去世五年后,他的孙子李国杰将其所临摹的《兰亭序》和《圣教序》刻石永存。作品笔笔中锋,圆润内敛,笔力苍劲沉稳,文字结构缜密,字体隽秀挺拔。曾国藩曾评价说:“观阁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则筋胜于肉,似非长处玉堂鸣佩优游者。”上海著名的百年老店“蔡同德堂”就是李鸿章书写的。总体看李鸿章风格不强,只能算是一个能书的重臣。
在艺术市场上,李鸿章的书法大多是行书,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上很少见,偶有亮相但价格平平。步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书画价格的攀升,李鸿章的书法开始受到藏家的关注,2005年《行书论书句》在嘉德拍卖会上以15.4万元成交;2007年《行书八言联》和《书法四屏》分别在西泠印社和嘉德拍卖会上以9.9万元和10.12万元成交;2008年《书法》在安徽艺海拍价11万元,同年,《行书八言联》在匡时国际拍价11.2万元;2010年《行书八言联》在北京传是拍价36.96万元,同年,《行书七言联》在北京翰海拍价31.36万元。从其作品的市场表现看,其价格明显低于曾国藩和左宗棠,不过论书艺,李鸿章的书法个性确实远不如曾国藩和左宗棠。
用笔求润的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是清末著名封疆大吏,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近代重工业创始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清流派重要成员。光绪七年(1881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同时,在广东筹办近代工业,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湖广总督,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后又编练新军,在鄂、苏两地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从张之洞四十余年的宦官生涯中,尤其在光绪年间,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枢机重臣,在清末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晚清抵御列强、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新型教育的创办,中西文化的交融,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张之洞是近代集政坛重臣、学界巨擘、工商巨子于一身的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慈禧太后死后,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宣统元年(1909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擅长书法,精于行书,宗苏轼,也擅“米体”,深负盛名。他的书作笔力遒劲,俊迈豪放,跌宕有致,善用侧锋。张之洞曾向张佩纶私授“书诀”,称“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自然丰润,笔意开展,便是他书体常见风格。
在艺术市场上,张之洞的书法要冷落得多,价格不仅远低于曾国藩和左宗棠,而且也不如李鸿章。2003年《行书 四件》在朵云轩拍卖会上以5.28万元成交,价格很低;2004年《书法 对联》在上海崇源拍价4.95万元,同年,《书法 四屏》在嘉德拍卖会上以5.06万元成交;2007年《书法 对联》在嘉德拍价5.48万元,同年,北京永乐推出其两件《行书 对联》,其中一件以6.72万元拍出,另一件拍价8.4万元;2009年张之洞《行书“澄怀阁”》在北京匡时国际拍价29.12万元;2010年《行书东坡诗 四条屏》在北京传是拍价31.36万元。迄今张之洞的书法作品过30万元的凤毛麟角。如果说论书艺,张之洞绝对不在李鸿章之下,与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各有千秋。导致张之洞书法作品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恐怕是张之洞的名声比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要小,书艺的高低往往不能决定价格的高低。
鉴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上他们的书法各具特色,很值得藏家关注和收藏。同时,笔者还坚信:未来随着人们对他们书法价值的认识,他们的书作在拍卖场上有望迭创佳绩,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书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