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耳室发现大量漆器和罕见竹笥
如今的考古理念不是发现什么,而是能有效保护文物,给后人留下什么。前天和昨天,考古人员未按原计划对地处西安南郊凤栖原的张安世家族墓园M1号主墓室进行开启,而是对关中地区罕见的汉代竹笥与漆器喷洒药水进行保护。
张安世家族墓地是目前唯一经过完整发掘的汉代“列侯”级别的家族墓,由于4月9日在墓室耳室意外发现大量漆器和罕见竹笥,保护、提取难度超过预想。前天开始,考古人员向半封闭的耳室封门内,给漆器表面喷洒了数次保护药水,每隔几小时一次。药水主要起到保湿、增加强度等作用。
“竹笥保护是这次文物保护的一个关键,从我们目前看到的,竹笥的状况非常差,其实是有机物的完全灰化,只是把它原始的形状保存下来了,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是拿手触摸,可能就是吹一下,就可能彻底灰化,这次经过我们现场专家一起讨论,认为需要采取一些非常细致的办法,比如说采取局部滴注,形成整体才能保证我们的提取强度。”陕西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部长赵西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竹笥是古代一种用竹子编成的盛器,圆形称为“竹箪”,方形称为“竹笥”。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丁岩说,直观上可以看到,有的竹笥里放着动物骨头,有的可能盛有中药材,有的则看不清楚。
据介绍,由于耳室不大,漆器靠近门口,11个竹笥靠后。只能先将漆器成功取出后,才能腾出空间对后面的竹笥进行保护。
对于何时才可以提取漆器,赵西晨解释说,每个墓下葬器具的材质、大小、盛放的物品,甚至墓穴内的温度湿度都会有差异。正是因为古代文物埋葬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给每次考古发掘带来了新的惊喜和难题。
目前漆器底胎已经腐朽,所以最终能提取的应该只有漆皮或再粘连一点底胎痕迹。现在考古人员每天向其表面喷洒两三次药水,并时时观察逐渐调高药水浓度,逐渐减少喷洒的次数,留出吸收的时间。“喷着看看”,直到它足够“坚强”,再采取方法提取。
考古人员表示,只有当耳室内两类文物都成功提取移走后,考古人员才会打开主墓室的封门。
据悉,张安世家族墓于2008年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然而考古工作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墓葬均被盗过。发掘了3年,张安世和其子孙的墓葬已发现14座,而M1号墓地则从未被盗过,目前这座墓墓门已经暴露出来,考古工作者正在与文保工作者进行商议,将联合进行边保护边发掘,该墓中将出土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值得期待。
从2008年8月至今,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张安世家族墓地各类遗迹共20余处,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套)。在张安世的“甲”字形大墓的6个从葬坑中,惊现大量的陶俑和木俑,千军战俑守护这位大司马。去年,考古人员在K6从葬坑清理陪葬的陶俑时,发现在陶俑周围散落着很多黑色的“陶俑衣服片”,这些“衣服片”均是有机质的,考古专家推测,这些“衣服片”的材质应为皮革,就像现在人们的“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