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连圣人孔子也在三千年前感慨道:君子比德于玉。这些浪漫而儒雅的比喻,生动地将玉石与君子的美德相互比拟。
蓝田,一个古老而恬静的名字,在这里产出的蓝田玉闻名遐迩。在距西安40公里的蓝田县境内,悠长的浐河、灞河水潺潺流过塬、岭之间,秦岭山脉中那条蜿蜒曲折的玉带被当地人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玉川。蓝田美玉就静静地蕴藏在山麓之间,河床之上。
山水的灵气与历史的厚重赋予了蓝田玉独特的气质:它是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精灵;它常在无数美好的传说、典故中现身;它与和田玉、岫玉、南阳玉并称中国四大名玉;它是人们最早开发的玉种之一。生于秦岭的蓝田美玉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彩斑斓,有翡翠绿、羊脂白、天青、玄黄、赭红五色。其矿石中绿松石、辉绿石、水镁石、透闪石等所含的镁、铝、硅、镍、铬、石墨等元素,不仅使蓝田玉击声清脆,色泽艳丽,而且构成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各种自然图案景观。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发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贵族阶层和上层社会流行,唐时达到鼎盛。
神奇传说
书生将玉种蓝田
蓝田玉,仿佛是大自然给人类丰厚的恩赐,但玉究竟怎么从秦岭山麓中衍生出来?在蓝田县民间,流传着一段“玉种蓝田”的传说。
“玉种蓝田”一说流传甚广,蓝田县家家户户都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烂熟于心。只要人们进入蓝田县城,就能见到十字路口中央赫然立着的一块蓝田玉料,此玉巨大无比,足有两人多高,上面醒目地雕刻着著名作家陈忠实题写的四个红色大字:“玉种蓝田”。这足以说明这段传说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玉种蓝田”的故事年代太久远了,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究竟发生在哪个朝代。蓝田玉雕工艺传承人寻琇琳告诉记者,在很久以前,蓝田县只是终南山古驿道上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山庄,当地一位穷书生杨伯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见山路艰险陡峭,就发扬“雷锋精神”在路边搭起了草亭,供长途跋涉的人们歇脚喝茶,三年来从未间断。有天,杨伯雍救助了一位身背碎石的老人。临走时,老人送给他一斗碎石,让他种在地里,说能给他带来好运。结果杨伯雍收获了一斗玉石。他便用玉石做成五双白璧做聘礼,娶回一位贤惠漂亮的媳妇。
不过,他们生活的地方终究山石多耕地少,粮食常常减产,杨伯雍不忍看当地农民挨饿,便把玉石分给百姓让他们下山换粮食。可人贪婪的劣根性足以毁掉一切,穷山庄里藏美玉的消息传开后,官匪很快勾结起来将玉石洗劫一空。
玉石被掠走的消息惊动了神仙,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幻化成背石老人的太白金星托梦给杨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青山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能在深山觅得真正的玉石,而官匪只能采得未成玉的次等石。
玉器工具
人类史前文明的标志
蓝田玉静静地躺在深山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直到识玉人的出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刚刚从茹毛饮血的蒙昧中走出的祖先们,竟是第一批懂得使用玉石的人。穿过万年时空的界限,如今祖先们赖以谋生的工具被摆进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奉为珍宝。比如在馆内所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龙山文化出土玉器中,有一件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格外出挑。铲呈草绿色长梯形,体扁薄,刃端并夹有浅褐色,长16.8厘米,宽7.5厘米。这件玉铲超薄、锐利,厚度仅有0.2厘米,玉石工具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诉说着祖先与大自然抗争,求生繁衍的艰辛与不易,更让无数后人见识了那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
仓廪实而知礼节,蓝田玉细腻的纹理与美丽的色泽让祖先们折服。刚从猿进化过来的祖先们,开始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瑰丽神奇,也开始有了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他们将蓝田玉制成礼器、装饰品佩戴或欣赏,给自己增加魅力。在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蓝田玉器中就有先民磨制的玉璧、玉戈等,质朴中透着润泽。
辉煌历史
封建上流社会的“身份识别系统”
蓝田玉之美十分轻易地就掳获了历代封建贵族们的心。传说从殷商一直到唐代,蓝田玉一直是上流社会贵族们的心头好,那些有身份地位的权贵们几乎都爱佩戴玉器,以示清高雅致。一时间,玉几乎成为皇权、贵族们的“身份识别系统”。
传说秦始皇就格外青睐蓝田玉,他命李斯制过一枚象征皇帝集权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十分珍贵,而其所用玉料据传是蓝田玉。到了汉代,蓝田玉又被推上了时尚潮流的风口浪尖,成了胡姬、美女们发髻上最为流行的高级首饰。汉乐府《羽林郎》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美玉配美人,更显美人明媚娇艳。这股时尚潮流十分强劲,甚至影响到当时政府编撰的《汉书·地理志》,该书记载有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的说法。《后汉书·外戚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书都有蓝田玉的记载。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专家贾麦明在玉器领域研究多年,他评价:“汉代玉器雕刻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比如汉武帝茂陵出土的四神纹玉铺首,是汉代蓝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融合了浅浮雕、线刻、钻孔等技法,而现代依靠先进工具雕出的蓝田玉器,几乎不能超越玉铺首。”
唐代贵族的衣着品位一向被人们津津乐道,被比作君子的美玉自然得到他们垂青。当时上流社会风行用蓝田玉装饰冠冕、朝服、刀剑鞘柄。其中有一种玉带更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据《新唐书·车服》中记载,玉带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按照个人品阶划分,绝不能越级或带错。
君子爱玉,美女们就更不会错过这种使自己增色的装饰品,除了普通钗环首饰,最为时尚和尊贵的就是玉步摇了。玉步摇由金银铜金属嵌蓝玉而成,极薄的玉片上雕有精致的纹饰。古人书中描写富家千金轻移莲步便环叮当、清脆作响,想来便是玉石碰撞的声音吧。倾国美人杨贵妃也对蓝田玉爱不释手,《杨贵妃外传》载:“太真善击罄,上令用蓝田绿玉制成一罄,备极工巧”。
采玉之苦
绝壁上的舞蹈
玉虽美,但采集玉石的道路却是一条艰苦卓绝、惨不忍睹的血泪之路。有时一块美玉甚至凝结着无数人的性命。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大诗人李贺在《老夫采玉歌》中真实地描述了采玉人的悲惨境遇,将他们性命如草芥一般的凄苦生活生动地描写出来。诗人韦应物也为采玉人的悲惨生活感慨不忿,他在《采玉行》中这样写道:“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在险峻的山间靠着落后的工具拼命挖凿,或将身体用细绳悬挂在断崖绝壁上探寻玉石的分量。千百年来,采玉人就是这样风餐露宿,用肩背人扛的最原始办法将玉料运出大山,常为美玉付出生命的代价。
虽然现代采玉可以借助大设备,但依然很苦很危险,工人们仍然采用千百年来的土办法。用绳子将众多工人悬挂在绝壁上,几乎成为玉川一带一道令人心悸的景观。不过,有了雷管、炸药、铲车、卡车和大型切割机,一切总算比古代方便了很多,但造成的浪费也着实触目惊心。常常轰的一声,满地玉碴散落,令人痛惜不已,玉石专家贾麦明参观了几次采玉场,常为此叹息:“把好好的玉料都糟蹋了。”
古人弄玉
精心雕琢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在没有电钻、切割机等先进工具的时候,古人究竟如何将蓝田玉料,打磨成一件件精美繁复的玉器呢?
在遥远的石器时代,祖先们没有铜器、铁器,只能靠磨、敲;有了青铜器和铁器后工匠们开始注重雕刻,一切均靠手工打磨:先用刻刀琢玉,接着便是切料。只要用丝条锯对准玉料上划好的线,就能让整块玉石迅速分家。钻孔是玉器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序,比如需要镂空花纹的玉片,先要钻出孔来,然后用丝锯穿过孔隙,绷紧弓弦,然后按一定方向“锼空”。磨是进一步造型,也分冲磨和碾轧两种,冲是较大面积的磨,轧是深入边角磨,琢磨之后基本成器,最后用几种小工具勾线,撤去小余料,清理底部,平整底纹,玉作业术语叫做勾、掖、顶撞等,最后两道工序是抛光和装潢。蓝田玉出土的汉代长公主墓铜镂玉衣玉片,以及唐代杨贵妃用蓝田玉制作的玉罄,基本上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制作而成的。直到民国时,蓝田玉雕多为家庭手工作坊生产,以父子师徒相传为多,传承谱系无法考记。
明清时期,工匠们发明了一种更为先进的“缝纫机”式的机械机器,这套设备已经具备了一整套颇为复杂的切割系统,蓝田玉雕工艺指定性传承人寻琇琳老人就使用过这种工具。这使得琢玉这道工序看上去更像是踩缝纫机。人坐凳上,双脚踩动踏板,踏板带动一根圆轴皮带,在园轴顶端有片垂直的磨盘式铡砣。只要不停踩踏板,飞速转动的铡砣便能在玉上划出深浅不一的痕迹。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种流传了数百年的工具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电动切割机替代。
今人造玉
现代工艺简便快捷
如今的蓝田玉雕工艺,既继承了汉唐玉雕工艺,又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从手工作坊发展到了机械化流水作业,其工匠、琢玉工具及工艺都带有时代的印记。
现代社会,蓝田玉早已不是达官显贵的专属用品,大量形态各异的玉雕屏风、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生活用品等涌入了寻常百姓家。县里的玉雕能手田师傅说:“古代工匠有时雕琢一件玉器要用上一年,现代人根本不会有那个耐心。用一个月制成一件工艺品,已经算花费大力气精工细雕了。”
现代蓝田玉雕工艺是将璞玉按照量材施艺的原则进行巧妙的构思设计,再进行雕琢,最后加工成为精美工艺品,它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选料、切料、过图、雕刻、检验、抛光、高温处理、成结、验收、装潢。因为蓝田玉一石多色,包彩斑澜,蓝田玉雕传承人寻琇琳告诉记者:师傅们会根据玉原料的色彩、形状设计成适当的玉雕品,先画出线稿或素描稿,然后再切料、过图、雕刻。现在有了磨玉机,利用水磨砂磨削雕琢。上世纪60年代还研制出了开料机、旋碗机、打眼机、丝子锯等电家伙。
记者在蓝田玉雕厂就见到一个超级大个的切割机,有两人高,轮子比大号磨盘还大,干了十八年玉器加工的张师傅说,这就是用来切大块玉料的。张师傅手中盘子大小的切割机是用来塑形的,而用来雕琢花纹的机器上安装的轮子最小,只有小拇指腹那么大。这些工具甚是好用,只要插上电源一开按钮,它们就可以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了。寻琇琳感叹道:“那些雕虫小技并不难学,最难的是用心去雕琢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无玉可采
蓝田美玉几近枯竭
自然界中任何天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而矿产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蓝田玉枯竭之说。其实早在宋代,蓝田就闹过一场玉荒。
据说唐朝长年累月大规模开采和地震留下的后遗症使蓝田玉源渐竭,蓝田玉逐渐泯灭。至宋,蓝田向朝廷的贡品已除去了蓝田玉。明代《天工开物》中这样记载:“蓝田无玉,所谓蓝田玉,即葱岭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此后蓝田无玉之说达数百年。明清时蓝田玉又现端倪,在玉川、红门寺又发现另一产地。
上世纪80年代一股“玉石热”更让蓝田玉的处境雪上加霜,蓝田玉雕产品行销全国,供不应求。随之,蓝田玉的开采利用出现了一窝蜂的无序采挖,浪费,遍地都是几块钱一件的低档玉雕。蓝田玉这一大自然赐予的美丽玉种随即走入枯竭,有人感叹:蓝田玉怕是要绝世了!
2002年省地质局对蓝田玉进行勘测,探明玉石矿带4条,玉石矿体5个,矿带走向1280米~8865米,厚8米~31米,矿体走向长615米~4747.5米,厚1米~18.81米,矿体延深245米~715米,分布在县内玉川、葛牌、草坪、焦岱等地区,以及玉川乡核桃沟——祁家河及八亩地——冷水沟一带储量最多,质地最好。虽然玉石蕴藏量1000万立方米,但真正可以开采的却只有十分之一。
不再纯粹
大量外来玉涌入蓝田玉故乡
蓝田真的没玉了么?如果从严格意义上划分,这种说法确实成立。
别看蓝田县城的加工厂和玉雕门店越开越多,可600多家门店和加工厂的仓库都被大量舶来品包围,来自新疆、广州、河南的岫玉、南阳玉、缅甸玉、玛瑙、翡翠等被混杂在一起,本地霸主蓝田玉实在少得可怜。与古代蓝田玉相比,蓝田出产的工艺品不仅玉料上不再纯粹,加工工艺上也不再是原先传统的纯手工制品。因为,机器流水线几乎代替了传统手工雕琢的技艺。
如今,当地工匠们加工的蓝田玉工艺品几乎没几件是出自蓝田当地的玉料。一位老工匠感慨地说:“蓝田还真是没玉了,县里的玉矿开采几乎全部停止,玉矿上也不让卖雷管、炸药。现在的蓝田玉原料几乎都来自商州、洛南。”
此外,质量的低劣,也让工匠技师们不愿用蓝田玉来雕琢工艺品。新玉石的质量让他们头痛:硬度不高,密度很低,玉质粗糙脆弱,不够温润,很难精雕细琢。西安玉雕厂一位退休女技师黄师傅雕过数百件精美玉器,在众多玉石原材料中她最怕用到蓝田玉,她对记者说:“蓝田玉只能雕刻一些大型摆件,雕刻出来的小型挂件根本没法捏在手里细看,实在太不精细了。”
玉器专家贾麦明认为:汉代玉器所用蓝田玉,与现代蓝田玉质地差别很大,出土的汉代玉器玉质温润,而现代蓝田玉看上去则更像石头。他推断汉代工匠采玉之地应与现代玉矿不在同一个地点,但具体在哪里他也说不清楚,只能期待后人有幸找到这座美玉宝库,让真正的蓝田美玉重见天日。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片外均由记者 尚洪涛 实习生 华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