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米长的绣品展开,平铺在木架子上,明清时期明州城欢度元宵的繁华景象立时呈现眼前。
前天下午,由5名绣工历时1000个日夜完成的金银彩绣作品《甬城元宵图》正式完工。这意味着,自1989年作品《百鹤朝阳》获国家金奖后,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宁波(鄞州)金银彩绣,时隔20年,在刺绣技法和表现手法上又获得突破。
表现一个人物的一件衣服
就用了5种刺绣技法
金银彩绣是一种用含金量20%的金线和含银量20%的银线,结合各色彩线刺绣成手工艺品的技法。在宁波传统工艺中,它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和骨木镶嵌并列成名,被称为“三金一嵌”。
《甬城元宵图》展现了明清时的明州城内,250余名百姓同庆元宵的宏大场面。“城隍庙”、“缸鸭狗”、“状元楼”等老字号都可在绣品上找到。
作为1989年获得国家金奖的金银彩绣作品《百鹤朝阳》的设计者,杨古城表示,相比于《百鹤朝阳》,《甬城元宵图》在制作技艺和表现手法上,都进了一大步。
传统的金银彩绣作品,顶多用5到6种绣法,而《甬城元宵图》使用的技法达到了20余种。
此外,《甬城元宵图》也突破了以前绣品以静物为主的主题设计,展现了250多个闹元宵的人物不同的神态动作,在细节表现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如绣出的月亮有自然的光晕,会随着视线的转动给人不同的观感。
“画面上250多个闹元宵的人物,每个人穿的衣服全部都不一样,在船上玩耍的这个小女孩穿的花衣服,就用了5种刺绣技法。”绣工史翠珍说。
“前几天省里的专家来看过,认为这副作品有鲜明的宁波民间艺术特色,市政府正筹划将宁波金银彩绣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古城说。
金银彩绣技艺后继乏人
参与《甬城元宵图》制作的5名绣工,最年轻的已经40多岁了。
“想要投身这门传统技艺的年轻人仍然寥寥无几。” 杨古城对此表示了担忧:
“年轻女孩现在都爱上网,很少有人对刺绣感兴趣的。”绣了50多年的史翠珍说。
去年,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将金银彩绣研究基地放在了新注册成立的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希望依托市场化道路,拯救即将没落的金银彩绣传统技艺。
当年招工时就发现,会绣金银彩绣的都是农村的中老年人,这全是上一辈传给他们的。。
“活清苦,钱又不多,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静下来做女红的。”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总经理裘群珠说。
绣品市场很有潜力
不过,做了20几年工艺品生意的裘群珠,还是很看好金银彩绣中蕴藏的市场潜力。
“金银彩绣可以和十字绣一样,做成礼品、工艺品进入市场,像汽车坐垫、杯垫、沙发套等日用品,都可运用金银彩绣工艺。”裘群珠说。
目前,在裘的公司里,金银彩绣枕头、手机挂件已开始生产,价格便宜的几十元,高的可以卖到几万块。
裘群珠介绍,之后还会着重发展外贸出口,并在酒店、机场开设工艺品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