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史学者、艺术市场研究专家)
赵力:
十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有了艺术管理的专业,我也就从美术史转到了艺术管理上来。这几年对艺术品市场进行了一些研究,近三年帮助文化部撰写《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就在撰写的过程中我有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做交流。
第一个就是从市场角度来说,中国艺术品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的确出现了很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现状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中国艺术品市场从今年来看,有一个规模性的发展,规模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方面。比如说2012年,全国画廊的数量是1700家,艺术品的拍卖企业达到了400家,在2010年有80%的拍卖公司完成其拍卖。这些是数量,还有一个是规模。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规模是两千零十八亿,其中艺术品的拍卖占比是比较大的,占到九百七十五亿。画廊、博览会等一级市场占到三百五十一亿左右。还有进出口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大概是六十亿左右。最后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网上艺术品交易在十二亿左右。从整个规模来看,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
从第二点来看,市场交易的主体和艺术品本身出现了多样化。具体表现在艺术品交易主体以前就是画廊、艺术品拍卖以及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经济人这方面。最近这几年新的交易主体和方式有很多,比如像艺术基金、艺术信托、艺术文化的产权交易,体现出艺术和金融的结合;在另一方面在网络也很活跃,体现出艺术和新媒体的结合;在第三个方面,全球化的融入和市场地位的提高,尤其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地位整体提高,根据国外机构的统计,中国艺术品市场是全球第一,交易额占到了全球纯艺术品交易的30%,所以外媒说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已经从西方转移到东方。这都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对于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趋势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的专家以及数据对此有着判断。这里举一个例子,欧洲艺术基金会前年发布一个数据,2000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实际增长率是145%,对2011年至2015年的预期是57%。虽然57%比145%看着少很多,但还是远高于美国的12%和英国的8%。
从这些情况来看,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增长预期是很高的,从2011年我们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其额度增长一倍,画廊增长了35%。
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发展很快,但问题是非常多的。第一个方面是从市场结构而言,我们结构的优化程度不高。二级市场也就是拍卖市场比例是非常高的。以欧美相对成熟的市场来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差不多一比一是比较合适的。但从去年的国内情况来看,是倒的一比三。拍卖市场过大,就会造成大众的参与度过低,也会让价格泡沫化。第二个从发展质量来看,目前国内艺术品发展的质量,不是特别高。关键是国内艺术品市场过于重视的是规模性的效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探讨制度的创新和价值的挖掘,参与度是不高的,最终导致的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不是可以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问题。第三个,作为名列前茅的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对于目前全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贡献较低,市场的本土性过高。艺术品进出口方面全球排名是第十二位,不仅和英国美国(世界第一第二位)的比较来看差距非常大,而且和第三的瑞士这样欧洲小国也有着三倍以上的差距。在文化输出上,我们一直处于弱势,所以我们的文化赤字在2000年以来一直没改变。价值的输出,基本上是无所作为的。解决中国艺术品交易的问题,首先要政策和法规的积极推动,实质性的政策如何出台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市场的创新和市场制度的建设,目前所有的交易模式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什么模式是中国自己创造的,有贡献性的模式呢,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文化战略问题,在文化战略制定方面,我觉得应该强调的是文化的世界观。所谓的文化的世界观说的是强调民族性的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注重文化的世界认同和相互的影响,在战略性的安排上占据主导权和话语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我们的文化输出就成为一个产品的输出,就不能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有目共睹,中国既是参与者也是受惠者,但绝不是主导者。最近学术界开始讨论再全球化的问题。所谓再全球化就是再次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之上的文化价值的创新和文化输出的战略布局。如果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通过自身的创新和价值的发现价值的推广,强化自身的文化世界观,那么我们就能在未来的再全球化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
主持人:
赵力先生为我们描绘了非常清晰的文化市场的全息图,也改变了我的一个看法。以前我认为艺术市场和艺术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我认为我们进入艺术品市场,首先要有艺术眼光,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他知道艺术品的价值在哪里,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的价值观在哪。下面请彭中天先生展开“资本也是有价值观的。”这个悬念,有请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