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著名中国文化学者)
徐迅:
我现在讲讲我对今天主题的一些看法,说到中国文化艺术观,我觉得这仍然属于中国大文化的范畴。在当前提出这个问题特别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欲追问中华文化艺术观如何复兴,向何处去,则必须回溯中华文化艺术观从何处来。其历史如何,其与中国文化要义之关联又如何,如此方可省察中华文化艺术观的现代处境,如此方可将中国文化艺术之现代处境还原为历史传统,将历史传统还原为文化艺术观本体。这其中出现了一些很艰涩的问题。什么叫做中国文化艺术观的本体?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只能从历史传统来关照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艺术之本或曰“本体”,一为“善”,二为“美”,“善”与“美”二位体。“善”与“美”即为中华文化艺术观之源头活水,亦为贯穿中华文化艺术观的道体元神。
现在举一个最根本的例子,尽善尽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词,“尽善尽美”是儒家一直坚守的文艺观,也是中国文化艺术观的核心。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谓《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韶》乐之所以尽善又尽美,是由于《韶》乐是舜乐,舜行禅让,以天下为公,行仁义之道。这就是尽善尽美的根本原因。而《武》乐之所以尽美未尽善,是因为孔子认为武王伐纣是用武力征讨,这与“仁”的精神不相合,也就自然不符合儒学所谓的善。这就是“尽善尽美”最源头的典故。“善”作为中国文化艺术观最基础最根本的支柱。如果艺术失却了仁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价值。尽善尽美是中国文化之最高理想境界,也是人文修养一种至极高深之意义与价值。因为尽善尽美本身包括人的修养,包括修身,包括整个社会和谐的根本指向。
那么“善”到底他本身包括什么内容?它为什么作为文化艺术观这样一个重要的支柱?因为“善”出于儒家学说之“性善论”。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是指对人本身,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人性本善,为“良能”;什么叫“良能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不学就能具有的能力就是“良能”,不思考就能体察和省察的就是“良知”。按儒家性善论所说,这是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性。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也有性善论的另外一种说辞。性善论从儒家来讲,他是为人所规定的一种境界。性恶的现象也是俯拾皆是,代代皆有。但是为什么儒家强调,性善论就是给人提升自我,自我崇高化的一种可能,使人进入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根本区别。性善论和性恶论也是经历了长达两千五百年的争论。
孟子还说过,有良知良能,人还有四心。良能良知乃万善之源,对性善论提高到如此城的。因此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这四端是儒学新性论的根本,关于人的情感的根本。由此“四善端”而有仁、义、礼、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天爵就是人最高的品味。人性本善,与生俱来,不假外求,自然而发。此性善为人所独具,且人人皆有。“人性善”之说,给人一个自我提升、超越、完善的可能,此即生命之意义与价值。从儒家来说,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仁,善,心,良知,乃中国文化艺术传统数千年来永恒主题。人之性善,可以存养、内省、洁净,达致超越生死之境界,此“善”正是中国文化艺术所特有的所谓“仁”。
中国文化艺术,我做一个简单的可能非常有争议的说法,就是中国文化艺术跟西方文化艺术在表面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情。中国文化艺术、历史等等,充满了一种情。这种情它的基础是善,因为有四善端,生发出人生之情,包括山水、男女,包括家人,包括对他人,万物之情,全发源于善。这是中国文化艺术与西方文化艺术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万物皆有情。
有此“善”,方有人生之情,对人生之荣枯、升沉、荣辱、进退、吉凶,而起怜悯、同情、感受,此“情”即是对人生的表达,以“善”所表达的人生之情,即可安顿人之心灵与精神。艺术精神之下,寄情万物,皆以养德。此即中国文化艺术之审美之最重要精神所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寄情万物,是用以养德,养个人之修养。这是关于善与德与艺术的关系。善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理想最高境界,需要长期的陶冶与修养,所谓“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境界。
再来说“美”,善和美是艺术的两大支柱,不能没有美。那么美是什么?美大家经常在使用,在使用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但是把它作为一个定义来说,仍然非常困难。我仍然想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什么是美,为什么构成中国文化艺术观的另外一大支柱,是二位一体。
“美”简单说就是以“善”为根据的修养、修身。艺术为人生而存在因而具有价值和意义。“美”只有依托于“善”才深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朱熹《论语集注》卷六:“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说这只是一个意向,到底包含着什么意义呢?没有说,也说不清楚,只有当事人才能够体会天地山水之乐。
什么是“美”?从源头来讲,美就是愉悦,幸福。这种积极、正面的情感来自于文化,即被群体所认同的价值观。以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观,“美”是被历史所确认的,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被理论所推导的,也不是被观念所演绎的,也不是被意识形态所规定的。它是在传统和历史文化中被确认的。
为什么“美”?因为“雅”。雅的基本含义是“正”。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观之“美”,就是文化与传统。所有形成传统的都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幸福,简单到这么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文化而形成的传统被历史确认,文化传统的实质意义是什么?我们就往下推延,既然是被文化历史所确认,那么文化历史对于我们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有什么意义?就是:一个民族具有自己的历史、习惯、艺术,具有自己特定的习惯表达方式,当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得到延伸和强化时,生活才变得有意义,每一个人才会有归属感。一个民族保持和遵循某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包括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不是因为什么特殊的理由,只是因为这个文化传统通过语言和教育已经内在化为群体的价值,进而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以致变为行为。
中国文化与传统最基本的根据就是汉字。自汉字始,始有中国历史。有此历史,便有一精神在,其存于一切汉字典籍之中,如《诗》、《书》、《礼》、《易》、《春秋》,如先秦诸子,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如历代笔记,如见诸于金石等文字。中国文化艺术观的一大特点,就是依托汉字,依托汉字的历史典籍,依托汉字所构成的文化与传统。这个由汉字所构成的文化与传统,以及形成的中国历史,就是“雅”(正),也就是中国文化艺术观之美。
所以,所谓中国文化艺术观,就是中国历史文化气质。中国文化艺术在现代处境中,如要确立自身,则必须要构造一个安身立命之“体”,一个能够承载中华文化艺术观之生活方式,以及能够继承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活结构。传统儒家的君子生活方式,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以传统而言,则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那么,以“善”与“美”的观念重建现代生活方式,中国文化艺术观就有了立足之地。谢谢大家!
主持人:
刚才曹先生和徐先生说的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还是听到了相似。曹先生刚才引用了贡布里希的话“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 ,徐先生说了,“真、善、美”主要是人,是修养人格。现在我在凝望汉字的时候,觉得肃然起敬。因为徐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本源就在汉字里。徐先生为我们建起了一座高山仰止的中国文化的本源,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按照徐迅先生的说法,我们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就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观里。那就是我们今天要重新建构的方向。
我们在讲资本的推力,在讲文化的推力,我们在现在的预景下,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讲资本是看不见的手,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有时候看得见的手比看不见的手推力还要大。我们讲到政府的推力,我们应该有请我们的杨厅长,他就有发言权。我们省要建文化强省,当下我们省在全民总动员做一件事情,要要建构我们的价值观。那么政府如何在这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推力,有请杨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