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经剃发出家的和尚、
一位加州硅谷的软件巨头、一位制造潮流的
艺术收藏家、一位慷慨捐赠的慈善家。他,就是彼特-诺顿。
著名软件企业家、洛杉矶前卫收藏家彼特·诺顿(Peter Norton)珍藏的新锐艺术品,给纽约佳士得战后当代艺术2011年11月8日夜场拍卖带来开门红。这位软件巨头此次为夜场挑选的26件拍品,享有一本专门的图录,当晚100%售出,总成交额高达2680万美元,轻松地突破了1590万美元的估价上限,并创下9位艺术家作品的拍卖新纪录。最高价来自保罗·麦卡锡的《西红柿头(绿衣)》,一个真人大小的看似儿童玩具的作品。在激烈竞价下,此件重磅拍品斩获456万美元,这也是麦卡锡作品的最高拍卖成交价。
虽然没有人曾预料到诺顿会“处理”掉一批藏品,然而他对挑战性作品的趣味和嗜好在这场拍卖会上显然获得了极大回报。除了上面提及的拍品,本场封面之作、弗雷德·托马塞利(Fred Tomaselli)2000年的双联画《无题(逐)Untitled( Expulsion)》也备受关注。此作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由树叶、药片、昆虫、蘑菇和印刷纸拼贴在板上而成,以165万美元的纪录价格成交(估价50万至70万美元)。弗雷德·托马塞利曾在2011年上海的詹姆士·科恩画廊(James Cohan Gallery)展览过作品,并与妻儿一同出席9月初的“上海当代(ShContemporary)”,为这次艺博会增添了一道新鲜风景。
由于诺顿藏品引来极多竞标者,拍卖师克里斯托弗·伯奇(Christopher Burge)足足花了50分钟才将这26件拍品全都拍卖完毕。
制造潮流 而不是跟随潮流
图在夜场“白手套”拍卖后,诺顿的另外34件珍藏则在第二天推出的日场拍卖上,乘胜追击,亦取得不错战绩。此次佳士得拍卖的60件诺顿藏品,是从这位著名收藏家及慈善家过去20多年搜集的1700多件佳作中甄选出来的重要作品。这批拍品中不乏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彼特·诺顿自他们创作之初便一直给予支持。多姿多彩的作品,也折射出诺顿的前瞻视野和大胆精神,为当代新兴艺术市场的新藏家们做出了生动的展示。正如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部主席暨国际总监布雷特·戈维(Brett Gorvy)所说:“彼特·诺顿收藏既出色又具争议性,展现当代艺术收藏的真实目光。”
彼特·诺顿娓娓道来自己的喜好:“一般最吸引我的是一些蕴含意义的艺术品,而非枯燥的概念。对我来说,最理想的艺术品背后应蕴藏想法与意念,并具备丰富的视觉内容,使之也能吸引那些未能领略个中真谛的观众。我比较喜欢立体创作,因为这些作品较贴近现实世界。我还喜欢从早期就开始购买艺术家的作品,这不仅是出于支持、鼓励或给予他们信心,还会有助推动同时期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此外,我也喜欢反映非主流背景的作品,例如女性主义、黑人和西班牙裔及亚洲艺术。”
对于此次“出手”的动机,诺顿也有所交代:“长久以来,我们将藏品捐赠予各博物馆,而现在可以有更多的尝试。此次拍卖让我们以其它形式作出捐赠,所得款项将用以成立全新的慈善信托基金。”
在二十多年的收藏生涯中,诺顿不仅与艺术品为伴,而且结识了不少艺界同仁。富婆收藏家艾格尼丝·冈德(Agnes Gund)正是彼特·诺顿的好友。比诺顿年长5岁的冈德女士,身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荣誉退休董事,还掌管着MoMA分馆P.S.1当代艺术中心。这位在2011年被奥巴马总统提名为国家艺术委员会委员的实权大腕,为了诺顿的艺术慈善事业,也特别出面力挺,并与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的彼特·诺顿:“彼特很早就开始收藏新锐的当代艺术,并一直保持非常认真的自我学习。他常常挤时间去博物馆看展览,听各种艺术讲座。相比较收藏当时已经很有名的艺术家,他对年轻艺术家有一种责任感,尽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这正是年轻艺术家最为需要的。彼特的家里,满满当当地展示着他的收藏,并且不停更换。所以,常常我受邀去他家拜访时,能欣赏到不同的有趣之诺顿收藏博物馆捐赠计划前顾问汤马斯·所罗门(Thomas Solomon),曾经是诺顿的紧密合作伙伴。他对诺顿收藏也颇有发言权:“诺顿的重要收藏挑战了传统界限,大胆直接,由心而发。不论是广度及深度,他的艺术珍藏均独一无二。诺顿的藏品启发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思索——性别、种族、身份及权力——每位艺术家都被鼓励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成人玩具 由心而发
彼特·诺顿的收藏展示了种族、性别认同、政治和人类状况等当代艺术的主要议题,同时也反映出洛杉矶在1980至1990年代作为主要艺术集散地的地位,吸引了包括出生于芝加哥的查尔斯·雷(Charles Ray)在内的当代艺术家来此地创作;此外这里还有诸多画廊极力推广并支持美国和国际艺术家,譬如日本的村上隆。可以说,诺顿收藏是一个绝好的缩影,呈现出洛杉矶地区当代艺术的活跃。
现在就不妨来看看诺顿的口味:藏品夹杂着些许天真、幽默感、甚至是顽皮;每位观众都能与之产生亲切互动。但在这些好看好玩的作品表象下,亦不缺乏深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得其所。
还要说明一下的是:由于藏品较多,在此仅以艺术家常驻地为线索来梳理。并在其后特设女性艺术家单元,彰显她们日益壮大的影响力。
洛杉矶的童趣
努力寻求过自己精神归宿的彼特·诺顿,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对一切好奇,却又敏感机智地接受了成长中的无奈与讽刺。他试图在艺术作品中找回色彩鲜艳的玩偶,哪怕是借此来慰藉和提醒自己保留一个天真的眼神。
具有童真色彩的成人童话作品在彼得·诺顿的收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譬如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 生于1945年)的《西红柿头(绿衣)Tomato Head (Green)》是此次拍卖中最抢眼的“成人玩具”。在此作即将运抵纽约参加拍卖之前,《洛杉矶时报》甚至在9月27日专门刊发一篇以《在洛杉矶看见“西红柿头”的最后机会》(Last chance to see Tomato Head in L.A. before Peter Norton sale)为标题的文章,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可见此作在当地很有群众基础!
这个主体“玩具”装置高达218.4 厘米,创作于1994年。真人大小的《西红柿头》活像孩童喜欢的卡通玩偶,还可以在洞孔嵌上眼耳口鼻。但它又不太像一件单纯的儿童玩具,因为作品的下体位置同样设有洞孔,使它可以通过不同构造,随时转变性别,这显然蕴含成人的意念。保罗·麦卡菲用取材于电视的卡通形象来反讽所谓伟大艺术家的神秘性,以及对男性英雄主义好不保留的攻击。他的玩偶不是拯救心灵的萨满法师,而是笑看一切的小丑。这件作品有三个不同版本,另外两件(黑衣及酒红衣版本)分别隶属于希腊的达斯卡罗普洛斯(Dimitris Daskalopoulos)收藏和加拿大的海德勒斯(Ydessa Hendeles)收藏。
相对于立体作品的“嚣张”,麦克·凯利(Mike Kelley, 生于1954年)八幅 Cibachrome冲印照片组成的《啊??青春(Ahh...Youth)》,则显得内敛沉静,但张力不减。创作于1991年的这组照片,是按颜色的递变,排列各件毛绒玩具。八幅作品的七幅中,这些饱经风霜的玩具的拍摄姿态犹如戏剧肖像一样。而另一幅中,凯利插入他收录于年鉴的照片,为幻想的愉快童年添上一道不调和、不完美的色彩,让人领略到他作品的颓唐气质。可以说,麦克·凯利的童话作品时常与“落魄、抛弃、卑屈”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饱经沧桑的玩偶只是风尘迷茫中即将飘零的枯叶,青春不过是不要再来的羞愤综合体。本作品是十个版本中的第五件,并备有两件艺术家试版。
女性的柔道
诺顿收藏中还有相当一批女性主义、黑人艺术等题材的作品。不知这样的眼光,是否和彼特·诺顿的前妻、同为艺术收藏家的艾琳·哈里斯(Eileen Harris)是黑人女性有关。在他们的艺术收藏中,从来不缺乏女艺术家的芳名。比如,1972年出生于非洲肯尼亚的Wangechi Mutu,其作品探讨了在西方消费文化、非洲政治和后殖民历史中黑人女性面对的问题;其水彩绘画《摇摆尾翼上的羽毛(Shake a Tail Feather)》本次以17万美元成交。1962年出生于黎巴嫩的女艺术家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拓展了极简主义理性的形式语言;其透明玻璃雕塑《静默》以47万美元创下艺术家本人最高拍卖纪录。
而本次夜场上尺寸最大的作品,正是来自非洲裔美国女艺术家卡拉·沃克(Kara Walker, 生于1969年)。她以其房间大小的黑色剪影静态舞台创作而闻名。她用黑白剪纸的手法,戏剧化地再现黑人奴隶与美国南部庄园主的生活。那些铺满墙壁的侧影轮廓细腻而生动,让人不由地联想到电影《乱世佳人》里的点点余晖。从它的形式上看,这些作品有着浪漫芭蕾的那种轻快的可爱。但是这可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关于堕落性爱,残忍的奴隶制和黑人辛酸的历史。艺术家的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追根溯源,因为那里才是他们的精神源泉。尽管她从未经历过南北战争时代的美国,但非洲裔女艺术家卡拉·沃克的对彼时的怀旧情绪似乎根深蒂固。
加州硅谷的软件传奇
收藏品反映出收藏家的感知。前文描述了诺顿的精彩藏品,该是时候讲讲这位硅谷传奇人物了。 彼特·诺顿(1943年11月14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亚伯丁(Aberdeen),在奥勒岗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完成学业,是美国知名的程序设计师和电脑书籍作者。1980年代,彼特·诺顿写出了DOS下复原被删除档案的工具程序,包含其它的工具程序组成Norton Utilities。之后出品档案管理程序Norton Commander等。1990年, 46岁的诺顿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拥有的诺顿应用软件公司卖给了赛门铁克(Symantec),然后退出商界,全心投入到艺术收藏与慈善的事业中。不过,合并后仍有一部份的工具程序以Norton为名,包括开创先河的诺顿杀毒软件(Norton? AntiVirus)。公司合并帮助赛门铁克开拓了新的市场,并将原来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抢了回来。这次合并也被称为软件产业最成功的一次收购而屡次被引用。
2002年,诺顿又重返商界江湖,尝试新的投资,并创立Acorn Technologies,一家有关知识产权业务的公司。这正如他购买艺术品一样,是把钱花在很少其他人愿意支持的想法上。 自从1990年卖出公司以后,他一直拒绝互联网方面的投资,并远离科技泡沫。他觉得他能幸运一次,但幸运不会再次降临到他头上。
诺顿和乔布斯都是佛教徒
在彼特·诺顿的世俗辉煌篇章开始之前,从1971年到1975年,他曾剃发为僧、出家修行。虽然诺顿对他这5年在寺庙的修道生活,少有提及,但显然这段超尘脱俗的清净禅修,给诺顿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带来深刻影响。还俗之后,诺顿仍然是一名佛教徒。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硅谷风险创业的另一位传奇——2011年10月去世的苹果公司创办人之一的史蒂文·乔布斯(Steven Jobs,1955-2011),他比诺顿小一轮,也是佛教徒。巧合的是,两位都曾在当时充满嬉皮士精神和自由精神的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就读,这可是全美学费最贵的学校之一。在学校除了学习,乔布斯已经开始研究佛教禅宗。不同的是,诺顿在此完成了学业,而乔布斯中途退学。尽管已经退学,但里德学院仍允许其旁听书法美术设计课等课程。日后,他将禅宗美学的设计理念在全世界推广开来。他对简约及便利设计的推崇为他赢得了许多忠实追随者。
这两位科技界的巨子,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常人对IT工程师的沉闷印象。他们不仅精于技术,更具极高的悟性和境界,都曾抛开一切追求过精神和信仰,对文化艺术有着非同寻常的敏锐感知,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艺术的热爱。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彼特·诺顿的艺术收藏趣味,和他的佛教思想有着和谐统一。因为禅宗哲学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前卫艺术的作用是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的生发,从而为当代艺术创作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自由之门。
一手收藏 一手捐赠
1983年,彼特·诺顿与在加州长大的黑人女性艾琳·哈里斯(Eileen Harris)结婚。婚后,他们生有一儿一女。
随着财富的增加,夫妇二人开始严肃的艺术品收藏。 从那时起,他们就将注意力放在年轻艺术家身上,关注他们表达社会重要议题、追求崭新视觉形式的作品。尤其是挑战身份定义,拓展媒介和流派陈规的作品,特别受到夫妇俩的青睐。于是,他们逐步建立起美国最大规模之一的当代艺术收藏。
而在诺顿事业鼎盛期,夫妇二人更是在1989年成立彼特·诺顿家庭基金会(Peter Norton Family Foundation),给非盈利的当代视觉艺术机构和人文社科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彼特·诺顿本人也在日后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洛杉矶艺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的董事。美国《艺术新闻》杂志经常将诺顿的名字列入全球前200位的收藏家名单内。
1998年,诺顿从收藏家夫妇Clyde和Karen Beswick那里,整体购买了700件藏品。这次购买也促使他们在2000年时,把超过1000件私人藏品捐赠给美国各地32家艺术机构,主要是较小的博物馆和大学里面的美术馆。这也成为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品单次捐赠行动。
谈及为什么挑选中小机构来作为捐赠对象,诺顿说:“即使是最大的博物馆,购买当代艺术品的资金也非常有限。那么,很多较小型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更缺少这方面的资金。所以我们想最能惠及民众的做法是,编排一些小型的主题性的藏品组合——比如以地域来分,或者以实物材料来分——然后把它们捐赠给小而精的并对这个领域有兴趣和勇气尝试的一些艺术研究机构、大学里的美术馆、小城市里的博物馆等。”这样既增加当代艺术家的曝光度,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些佳作,同时也加强了这些中小机构的馆藏。
当时间跨入2000年,诺顿夫妇缘分已尽,离婚。而两人共有的艺术收藏品,也被各自带走一部分。2001年2月,诺顿与前妻共同生活的宅邸,也因错误的电线安装而失火被毁。但生活从来是流动的。在重建老宅的同时,诺顿与纽约金融家、也是位黑人女性,葛文·亚当斯(Gwen Adams)相遇,并在日后结为连理。
无论如何,尽管生活变故,彼特·诺顿的艺术收藏与慈善并未停歇。
他虽然不是艺术家,但他的生活、他的善举就是他最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