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当下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
http://www.socang.com 2012-02-13 14:03 来源:成都商报
尽管画家、藏家、卖家都在强调,艺术没有所谓传统和当代之分,但事实上,这两个圈子却是真实存在的。更奇怪的是,传统和当代两个圈子的观点很少有过正面交锋,而更多的是误读、壁垒和彼此的冷落、相轻。
记者为此专门深入采访了各方观点,并将其呈现出来,形成一种虚拟时空中的交锋、争鸣。或许,这比沉默更有用。
愿这组艺术大争鸣能够推动这样的反思和包容,能够打破艺术圈壁垒,越辩越明。若能如此,则是艺术之幸,城市之幸,文明之幸。
是否真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传统圈子观点
当代艺术重批判 国画更多的是表现美
“当代艺术是带有批判性质的,它具有前瞻性;国画更多是表现现实和唯美。”国画家江溶认为,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创作理念不同,这是由画种性质决定的。管苠说:“真善美是中国画的审美方向。它不揭露丑陋和阴暗,引导人们健康向上,传达的是一种吉祥的信息。”
“其实我们画家私下交谈,对所谓的当代艺术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管苠认为,当代的所有艺术形式都是当代艺术,中国画不等于保守,只是与调侃、批判性的油画采用了不同的绘画形式和对艺术不同的态度、审美取向。他提到,一次一个行为艺术家将一只猪的肚子剖开,把肠子等取出再塞回,结果猪当场死亡,这件事引起了对生命尊重的讨论。还有一次,一群传统艺术家看完一组赤裸裸写实表现妇女生产场景的当代艺术作品后,所有的人都因为过于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吃不下饭。
谈到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区别时,画家郭汝愚说:“中国画介于抽象与写实之间,数千年发展下来,空间仍然很大。西方绘画则是从依托自然发展到依托科学,当写实被发展到无以复加之后,就开始抽象;抽象发展到后来,没有了空间,就变成行为与装置。没有架上绘画,就失掉了绘画本质,艺术由此没落———行为与装置绝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
当代圈子观点
传统和当代,就像“搞物理的和搞生物的”
在知名当代艺术家、川大美术馆馆长熊宇看来,传统和当代的区别“像是学科不同的感觉”———当代对艺术材料和题材放得比较开,传统的绘画形式不同。“二者从本质上没有特别大的分歧,只是对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的理解上有区分,以及艺术家自身的追求不同而已。”他打了个比方,说二者就像是“搞物理的和搞生物的,不太聊得来”。
总体而言,熊宇并不讳言自己认为当代艺术相对而言要开放很多,“体现的是一种包容性,无论版画、水墨、油画还是综合材料,都可以归入当代艺术,而传统相对比较挑剔。我感觉这跟我们的精英学院艺术有关系。以前学艺术的一定要进美院,美院像是一个精英专业学校,高高在上;而当代艺术跟大众、社会和现实相结合,有点儿类似大学,比较包容,所有专业在一起,相互渗透、影响。”
当代艺术家罗发辉也客观地表示:传统产生的影响是传统的意义,当代产生的影响是当代的意义,“二者各有各的圈层和文化背景,传统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稳步更新,当代在不断的淘汰和挫折中勇于探索。艺术其实有很多方向可以去走,大家都应该站在一个广泛的思维层面上去看问题。”
中国艺术怎么与世界接轨?
传统圈子观点
大家都去“中西结合”,你自己就没有了
著名工笔画家郭汝愚指出,现在有两个口号很流行,一个是“与世界接轨”,一个是“中西结合”,其实用在艺术上都不妥。“你要让艺术接轨,怎么接?与谁接?要中西结合,什么为西?西方的艺术流派极多,也很复杂,你接受什么是个人的问题,是个体自由,但作为口号不妥,大家都去结合,你自己就没有了。”
在这一点上,画家刘德扬也有着自己的忧虑:“在不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片面地输入西方的艺术理念,这可能会让下一代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刘德扬认为这样不加甄别地一味拷贝,不是真正地与西方接轨,与世界接轨。
当代圈子观点
从来没有完全的创新,其中90%是传承
著名策展人顾振清说:“当下,传统国画家对当代艺术如果有刻意排斥,显然是不正常的现象。我觉得很多人把传承和创新割裂了,其实从来没有完全的创新,都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实也就是更新,其中90%是传承,10%是创新。”
顾振清还提到,像林风眠、赵无极等艺术家,都是一方面很重视和积极学习欧美的现代艺术,另一方面则反对“从根本上去学别的国家的传统艺术,那是血脉相传、环境造就而学不来的,是不应该随便融合的。”他说:“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它肯定有综合人类各种文化的能力,也承担着传播更多新鲜思想的义务———我们应该把属于全人类的现代性文明,拿来广为使用。”
传统当代冷热不均,该怪谁?
传统圈子观点
缺乏宣传 传统艺术被“边缘化”了
“中国文化应该自信”,管苠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双年展应把四川艺术放在中国艺术这个大范围里面去衡量,要凸显地域性风格。
他谈到四川的山水独好,为什么不产国画大师:“历史上的四川画家都要走出去才能引起全国的关注。原因一是自古以来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在中原,另一个是四川人的内心深处还是缺乏文化自信。”管苠说,应该更多扶持四川本土的画家。“以四川本土的艺术发展与外界的艺术进行平等对话。”
郭汝愚说,现在民间和拍卖市场还在支持中国画,但在他看来,舆论却并不这样导向:“传统艺术被边缘化了,在人们眼中反而成了被时代淘汰的东西。”画家江溶也认为,当代艺术如此火红,很大程度在于宣传。“如果媒体像关注当代艺术一样关注传统艺术,那么我认为喜欢传统艺术的人应该更多。”江溶说,他个人对当代艺术本身不存在反感,但宣传太多,就引起传统艺术家的反感。
当代圈子观点
传统艺术的问题得怪自己,不是当代带来的冲击
蓝顶著名当代艺术家罗发辉毫不怀疑,当代艺术家的心态和处事方式都是十分开放的。“我们对传统一直抱着比较宽容和关注的态度。而传统国画家们比较缺乏这种开放的思维,有些人心态存在问题,对当代艺术有很多文化方面的抵触。”罗发辉提醒记者注意:最开始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待遇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当代艺术开始并不为大众认可,一路发展过来很不容易。相对而言,被视为正统的传统国画家和书法家们则一直活得比较滋润。我觉得现在传统的很多问题,是自身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当代艺术带来的冲击。”
当代艺术家熊宇认为,一门艺术存在下来,和社会需求有很大关系。“现代人通常都愿意接受和现在更接近的东西,所以说当代艺术是属于未来的艺术。但传统的东西已经有了稳固的文化地位,不管后面怎么冲击也抹杀不掉。所以二者从需求方面并不构成冲突。”
对于传统国画的一些展览,熊宇坦言自己很少看:“我觉得传统艺术在当下这个时代的宣传不够,很多传统的展览我们都不知道,平时很少收到传统艺术展的信息和资料。一般都是在拍卖会上看到传统的东西。”
反思
打破壁垒 越辩越明
艺术之幸
让人欣喜的是,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本着真诚的态度,在对自我进行反思,力图跳出圈子,跳出门户之见。一方面,传统的艺术家在不断创新,吸纳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智慧与精华,另一方面,看似走得很远的当代艺术也停下脚步,回头反思,在挣扎中意识到回归传统的必要性。
正如著名国画家郭汝愚所言:“所有反映了当下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这世界本不存在传统与当代的所谓界线。”愿这组艺术大争鸣能够推动这样的反思和包容,能够打破壁垒,越辩越明。若能如此,则是艺术之幸,城市之幸,文明之幸。
本土传统艺术家乐意创新
去年11月,“古月照今尘”魏葵人物作品展在成都市美术馆举行。这是魏葵的首个个展,却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既有表达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场景的画卷,也有类似清朝人坐在摩托车上这样的创新,还不乏以水墨关注当代生活的作品,比如股市和房地产。在“古月照今尘”的主题下,古代和现代元素被另类组合,成都画院院长王民平评价说:“魏葵画作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同样,也是在去年底,七旬高龄的郭汝愚也举办了个人画展,而这个集大成的画展,也充分展示了老画家在艺术上的与时俱进和大胆创新。与许多人对于“老一辈”国画家们的想像大相径庭的是:郭汝愚不仅在传统的题材中驾轻就熟,更另辟蹊径,敏锐地发现和表现着更多现代的题材。在这次画展中,观众们看到了郭汝愚格外新鲜的一批作品:从沉睡中醒来的东方雄狮、骑着自行车运动的现代人、海滨度假的时髦女郎。说到自己在艺术方面令人惊叹的风格变化和新题材引入,郭汝愚笑言,“我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乐意尝试新鲜的东西,不断挑战自己。”
这一老一少两位传统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创新,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当代精神。
当代艺术界自觉“回归传统”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界也在自觉地对传统进行回归,表达尊重。在2011成都双年展上,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回归,可以说,“回归传统”是这次双年展的一大基调。
总策展人吕澎说:“‘溪山清远’给这次展览带来了一个基调:现在到了当代艺术家向传统回归的时候了。”带来转型之作《红梅》的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说,自己能感觉到参展艺术家们有挣扎,“在剧烈转型的当下,溪山能否真正清远?”在张晓刚看来,如今从事当代艺术的中国艺术家可能对国学了解太少,“这不正常。我们的中国传统是血液中的东西,回避不了。”
除了张晓刚,参展的“当代艺术F4”的作品都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其中就包括王广义,他表示:“30年来我们已经从西方学习了很多,而现在西方人告诉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很了不起。现在我们亟须重新补上这一课,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拓展更大的国际视野。”
总策展人吕澎说,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上世纪80年代谈的都是现代主义,上世纪90年代谈的都是玩世现实主义等,然后是影像装置,这些全部来自西方后现代理论,这些学习本身是重要的,但偏偏没有回头看自己传统的东西。国内当代艺术里西化已经非常严重,包括艺术批评里也大量运用了西方批评的词汇,现在用来批评或肯定都存在一定问题。吕澎希望这次展览对艺术家是一次转型,从过分的意识形态,过分的本能化,观念化的艺术转变过来,以退却的态度,清理一下自身的问题,检查一下自己的武器,看看自己还缺什么。
旁观
成都商报记者经过对20余位艺术家的采访后,得到了这组艺术大争鸣的声音。那么,圈外人怎么看待这些争鸣?文艺界又是否有着这样的通病?究竟当代与传统两个艺术圈子之间的壁垒,是非得打破,还是可以任其存在呢?这样的壁垒,会否影响整个艺术圈的整体发展呢?
圈子的概念都是人们想像的
贾樟柯(著名导演)
导演贾樟柯虽然是电影圈中人,却一直与艺术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和画家陈丹青、刘小东、林旭东都是多年好友,还为刘小东拍过纪录片,而林旭东则是他多年的电影顾问。贾樟柯对艺术圈和艺术本身有着自己的认识。
在谈及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时,贾樟柯认为,两个圈子的壁垒,并不需要通过展览这个形式来打破,而是要靠艺术家自己打破。他认为,传统艺术应该自身有所发展,在这个圈子当中,应当有创新的人物,有创新的发展,这样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不管在哪个圈子,创造性都很重要。传统艺术也应该现代化、当代化,寻找到和当代气质相吻合的气质。”
“事实上,我对这个传统和当代各有‘圈子’的概念不认同,我觉得这个都是人们想像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贾樟柯谈到,其实有很多艺术家都可以打破这个壁垒,“比如吴冠中,他是学西画出身,但是吸取了很多国画的精髓。”
艺术有分类,没有必要分野
洁尘(作家)
“我是一个非常热心的艺术爱好者”,洁尘说。她自己不画画,却爱和画画的人打交道,她的朋友圈中很多都是艺术家,其中就包括著名画家何多苓。并且,洁尘的先生李中茂也是一个业余画家,夫妻俩常在一起讨论艺术。
“我觉得艺术家圈子里存在传统和当代的分野状态,还是和大环境有关”,洁尘说:“毕竟现在艺术资本的倾向是当代艺术,也正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当代艺术显得更活跃一些,也更受关注一些。我们谈这个,不能避讳谈及资本在背后的驱动。”在洁尘看来,“艺术有分类,没有必要分野,但会在形式上形成圈子。”
中国古有文人相轻的传统,艺术圈也好,文人圈也好,都有这个现象。不过,洁尘说,她认识的很多当代艺术家其实是很尊重传统的,这些年也并不像之前那样,一味在西方“采气”,而是选择了回归传统,“现在他们该出去看的都看了,都觉得还是应该回到本土,回到根上,这个根就是传统。”洁尘说,她的一些当代艺术家朋友,会经常去看古画,“他们觉得那些唐画、宋画,非常伟大,我认为优秀的传统艺术家,也不会排斥当代艺术。”融会吸收,才是打破壁垒的关键。“艺术总是需要向前走”,洁尘最后说。
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独立的圈子
黄燎原(著名乐评人、策展人)
黄燎原是位典型的“跨界”文化名人:乐评人、摇滚乐队二手玫瑰的经纪人、艺术策展人以及北京现在画廊的老板。对于当代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传统也面向当代吸收思想的这个“可能趋势”,黄燎原有些不以为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双年展,都是当代艺术的双年展,跟传统没关系。传统的展览有自己的模式,也不需要以双年展为载体。这是两个圈子的两件事情。”
那么,如果有这么两个圈子的话,彼此之间是否需要加强融合与交流?黄燎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根本就不需要,每个活在当下的艺术家都会自觉地去吸收他可以接受的元素,不管是传统学习当代,还是当代学习传统。况且在今天的环境下,信息传播这么发达,每个人都有无数渠道获取各种艺术讯息和知识,每个艺术家其实都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圈子。”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