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斯县的许多牧民放着市面上100元一个的冬不拉不要,也要打电话给热合木江,要求订做。热合木江制作的冬不拉价格不菲,都在500元以上。但出自他手的冬不拉不仅外形独特,而且音色纯正,深受顾客信赖。
1月13日,笔者在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齐勒托别克村热合木江家没有见到他手工制作的冬不拉,却有幸见识了各式各样的哈萨克族木制器具,木碗、木盆、木勺、木盘、木桶、马奶盆、储粮箱等等,这些器具既是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小时候,热合木江的父亲就是一位能工巧匠,经常帮家庭困难的牧民制作马鞍、木桶,而且都不收工钱。父亲替别人放养,口袋里也装着把小刻刀。空闲时就找来木头,看看主人家有几个孩子,一会功夫就做好几把小木勺,一人一把。偶尔父亲也会刻一些小木马,当玩具送给孩子们。热合木江4、5岁时,父亲做马鞍、马缰绳就有了小帮手。通常做马鞍、马缰绳都需要在个别地方镀上一层薄薄的银,小热合木江就拿着一个铁锤一样的东西不停地敲打。6岁那年,小热合木江刚上小学一年级。教室里没有黑板刷,小热合木江回到家里找来材料自己做。为了方便老师抓,他想在黑板刷背面再钉一块木头,可当时乡里没有五金店,钉子就找不到。小热合木江便想办法在背面刻了两处“凹”的地方,留出一个把柄。后来,其他班级的老师也请他帮忙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热合木江对木器制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做木器,选材最重要。可父亲去世得早,热合木江能刻出器具的形状,但不懂得怎样挑选优质的木料,时间长了,制作的东西就会缩水,甚至破裂。为了学艺,热合木江拿着家里的白糖、冰糖到年长的牧民家虚心请教。夏天植被都在生长,木材水分多,制作的器具容易缩水、破裂,因此适宜冬季选材。冬天新伐的木料也不行,在水里浸泡过4、5年的木头做出来的器具才经久耐用。以后每年冬天,热合木江就跑到附近的河沟里,挑选被水冲下来的浸泡在水里的木料。1996年,热合木江考上了奎屯艺术学校,学习声乐和美术,可每个月他省吃俭用也要凑出50元学费,跟其他老师学习雕刻和木器制作。
毕业回到家,热合木江在牧区当老师。受父亲的影响,热合木江凭借自己掌握的木器制作技艺,经常免费给贫困牧民制作木碗、木盆等器具。
过去物品种类少,制作的木器具更多的是当作生活用具在使用,对器具的外形没有过多的要求。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产的丰富,人们对传统木器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实用耐用,还要环保美观。热合木江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也越来越高。热合木江大学期间学过美术,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更加注重器具的精美。动手制作之前,他先在纸上设计造型,画出样品,满意之后再开工。哈萨克族牧民喜欢喝马奶,东西好喝但发酵麻烦。用棒槌在皮桶里不停地敲打才能发酵。小时候,热合木江经常在家里帮妈妈干这活,小孩子觉得好玩,一上一下,连续几百次也不觉得累。长大了,胳膊抬几下就感觉发酸。热合木江一直在琢磨,有没有什么东西代替人工敲打就能发酵?热合木江敢想敢做,果真做了一个木质马奶电动搅拌发酵器,只要接通电源,可自动完成马奶搅拌发酵的全过程,省工省力省时。2008年,热合木江的马奶电动搅拌发酵器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2009年,热合木江带着自己制作的木器具参加新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大展赛,获得一等奖。随后,获奖作品还在澳门展览。2011年,热合木江先后被誉为自治州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有传承就必须要有创新,”热合木江说,“我自己也要有东西留下来让后人学习。”热合木江没有让自己停下来。去年妻子无意在院子里种了几棵葫芦,热合木江突发奇想,让妻子在葫芦上绘上图案,涂上色彩,做成小花瓶。邻居们听说了,都很喜欢,做好的花瓶全被要走了。今年,热合木江准备在院子里多种一些,做成旅游纪念品。最近,他正在与内地的两家玩具厂联系,希望他们能提供玩具娃娃模特,自己设计加工哈萨克族服饰,让新疆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玩具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