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层大厅稍显冷清不同,昨天上午10时,美术馆三层大厅人气值要高出不少。在正对门的一长条展桌前,甚至排起了长队,一些老者手里还握着放大镜。这一切都缘于苏轼国内唯一孤本书画《潇湘竹石图》的亮相。在这幅纵28厘米、横106厘米的长卷绢本水墨画上,竹和石、字与画静静地陈述着千年来的一段历史。展厅里古色古香的书画作品似乎正穿越历史,散溢出淡淡文化气息,吸引不少参观者或驻足凝望,或默念记录。
昨起,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为期近三个月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正式亮相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大厅。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0余件邓拓捐赠的中国古代绘画珍品,为市民奉献上一道独特的新年迎春文化盛宴。
据了解,1964年,著名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邓拓在写下“君爱文明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的诗句后,将个人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0余件无偿捐赠给国家,这批捐赠品现由中国美术馆珍藏。时隔近半个世纪,这批国宝级古画首次悉数展露真容。中国美术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论是展出时长,还是展厅面积,此次展览规模在该馆历史上并不多见。
走进三层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邓拓书写的毛主席满江红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东侧展板上的娟秀文字详细记录着邓拓生平,“他以生命维护革命者的尊严”的字句让不少参观者驻足默念。
依据展品创作年代和画风画派,三层、五层两展厅又细分为“宋元遗珍”、“明画揽胜”、“吴门群体”、“清代诸家”、“八大·石涛”、“江南新风”六块区域。每块区域还专门设立了介绍栏,寥寥百余字便概括出其特性、风骨。
在“把中国画的写意性和文化性提到新高度”的“宋元遗珍”展区,除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外,还有元代高克恭的《云山图》,而宋代陈容的《云龙图》由于暗合了龙年主题,引得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吴门群体”详细介绍了明朝中期以“沈文唐仇”四大家为首的吴门画派群体。他们中有沈周《擬赵松雪万木奇峰图》、文徵明《夏木垂阴图》、唐寅《湖山一览图》、仇英《秋江待渡图》等。再加上“清代诸家”部分的郑燮《石虎图》、黄慎《八月梅花图》、石涛《江干访友图》等,整个展览构成上起宋元、下至晚清的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历史流变的序列。
三层展厅西侧,还专门开辟有保存修复成果展示区。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两幅名画修复前后的比对效果,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到书画修复的必要性和复杂程度。据了解,为让这批珍贵藏品重现昔日光彩,中国美术馆历时两年才修复完成。此次展览因此也成为筹建中的国家艺术藏品保存修复中心的开篇之作。
展览将展至4月10日。
链接
孤本故事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绘画作品,如今传世的仅存两幅:《枯木怪石图》在抗战时流入日本,中国美术馆珍藏的《潇湘竹石图》这幅国内苏轼孤本价值连城。除了艺术上的不凡造诣,《潇湘竹石图》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流传有序的身世,画作上包含了元明26家、共计3000多字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赏析,有的仅是发表赞叹之情。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保存至今,历代书画鉴赏家功不可没。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被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收藏。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潇湘竹石图》成为国内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邓拓以写作《燕山夜话》所得的2000元稿费,加上变卖手中24幅古画的3000元,共5000元买下了《潇湘竹石图》。邓拓购画后旁征博引写出了考证文章《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1964年,连同《潇湘竹石图》在内,邓拓将个人珍藏的140余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邓拓简介
邓拓(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笔名邓云特、殷洲、左海、马南邨等,为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邓拓18岁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1961年邓拓在《北京晚报》上撰写针砭时弊、脍炙人口的《燕山夜话》专栏;同时,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开辟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