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停在9楼,门打开,一股冷风扑面而来。工人们忙着用推车把一个个圆桶运进走廊两边的房间,再搬上架子放好。“知道这些是什么吗?是电影胶片。700多部港产电影。”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任义彪向记者介绍。原来,这里是星空卫视的电影片库,对温度、湿度都有特别要求;片库所需的电缆,是特别从外高桥发电厂拉过来的。
东方汇文是首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运营方,星空卫视则是基地的客户——在这幢5A甲级办公楼里,已经入驻了近80家这样的文化龙头骨干企业,注册资本近9亿元,形成税收贡献近亿元。“虽然有38层,但可租面积不到4万平方米,六成已经出租。”尽管基地刚刚挂牌,任义彪已经在感叹地方不够用了。未来,这里还将集聚更多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演艺、影视、传媒、出版、网络、娱乐等企业,通过各项创新举措和扎实服务,在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四年探索:寻求文化政策的有效突破与创新
位于外高桥保税区的全国首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其前身是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于2007年9月28日正式运营,当时就是国内第一家以“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模式实施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四年来,平台根据文化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及操作环节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障碍,充分利用外高桥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区域优势,争取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寻求文化政策的有效突破与创新,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便利渠道、节约费用成本,规避贸易风险、寻求发展空间。
星空卫视电影片库的入驻就是一种突破,它使得外高桥保税区率先成为在境内设立的服务境外媒体宣传和经营的对外窗口和基地。其背景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进军国际媒体市场,通过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收购控股了原属于“新闻集团”的星空卫视普通话频道、星空国际频道、星空华语电影片库等业务板块。在保税区海关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星空卫视在其文化资产入境的过程中,在估价、海关申报、查验、缴税、设备的仓储和自用等诸多方面均享受到了保税区特殊功能的服务和帮助,成为基地文化保税仓库的第一家客户。下一步,星空卫视还将引入“模转数”、节目接收和发射等运营系统,开展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和加工服务。
作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前身,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还在艺术品的保税展示和销售方面寻求政策突破,积极推进与相关文化单位的项目合作,探索与法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品经营机构合作开展海外艺术品、古董家具的保税展示和销售业务。保税展示可以为主办机构节约下一笔保证金——通常情况下,保证金约占展示品总价的31%左右。这对于那些动辄上百亿的艺术品展示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平台下属的东方文化贸易中心A座4楼,已经辟出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保税展示区并配有两个保税仓库;今年年底,就将有一场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艺术品保税展示在此举行。
未来蓝图:全方位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任义彪告诉记者,基地希望通过在艺术品保税展示方面的尝试,充分利用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功能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新加坡自由港模式,引进国际知名艺术品评估公司、艺术品经营公司和艺术品拍卖公司,利用入驻保税区的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各项服务功能,逐步设立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储、保税展示、保税交易中心等功能性设施,打造亚洲艺术品交易新的中心。
不仅如此。作为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基地下一步要推进的重点项目还包括:
在文化部指导下,创建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为文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解析“走出去”的政策壁垒,提出有效对策和战略指导。同时依托外高桥保税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寻求文化“引进来”的政策依据,扩大文化服务部门的开放,力求在体制机制、发展方式、政策审批、商业形态、经营模式上有所突破,服务于国内文化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破解文化进出口困境,成为中国文化贸易政策试验基地。
创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信息中心,加强研究和智库服务能力,构建与国家级基地相匹配的,科学合理、多层次的对外文化贸易综合研究和信息发布服务体系。建立中国文化产业资源数据库,通过网站和期刊的方式,发布各类国际文化市场需求,国际文化市场动态和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变化等重要信息,帮助文化企业了解国际市场,为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走出去”提供战略决策支持。
创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人才培训中心,培养一批符合文化“走出去”需求的,具有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多层次知识结构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企业开展对外贸易输送专业经营管理精英。同时,培训中心还可以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的特殊需求,为企业发展定制专项培训服务,成为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