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人群对和田玉与翡翠的大面积喜好大致以南北划分:北方以佩戴、收藏和田玉为主;而在南方,自然翡翠更受青睐;“中间地带”则由翡翠、和田玉及其他玉种(如岫玉、独山玉、玛瑙水晶等石英岩玉)三分天下。实际上这恐怕也与玉石的产地有关,尤其翡翠产自缅甸,在古时候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北上自然十分不易;当然,和田玉的南下也是如此。于是乎形成了“北和田、南翡翠”的地理格局,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玉的理解与消费习惯。
和田玉属于软玉,其摩氏硬度大致在6.5左右,翡翠则因硬度高半度而被称为硬玉。和田玉、翡翠均为目前公认的两种真玉,这恐怕也正是和田玉与翡翠的价格明显高过其他玉种,并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一大原因吧。
虽然同为真玉,但其性质却相去甚远,并因此各有“拥趸”:翡翠多为玻璃光泽,玉质不如和田玉细腻,韧性不如和田玉好,在遇到外力磕碰时较和田玉容易断裂或受损;和田玉多为油脂光泽,硬度略逊翡翠,韧性则在自然界所有矿物中仅次于黑金刚石。透明度方面,和田玉不及冰种、玻璃种翡翠,但比一些低档的种分一般的翡翠高,大多处于微透明状态。实际上,与翡翠相反,透明度并不是判断和田玉品质的主要依据,透明度高的和田玉反而不受青睐,因为一旦透明度增加,厚重感和温润感反而会随之降低。在外观观感方面,高档翡翠的绿令人心动,但价格也高得出奇,一只绿色正、阳且水头佳的手镯,成交价数千万不算什么新闻;和田玉则以白为首选,若辅以靓丽皮色,价格亦然不菲,但高过百万的手镯却不多见。而在中低端市场上,和田玉件的价格则略高于翡翠,比方一只和田玉手镯,几百上千元的成交价很正常,很少有低至百元以下者,但档次较低的翡翠镯子则几十元即可买到。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染色问题。自从翡翠、和田玉的价值被人们发现后,依靠染色“提升”品质以获取更大收益的现象也就伴生而至。和田玉不是看重籽料的皮色吗?于是不法商人就用各种染料在磨制成籽料形状的山料甚至青海料、韩料上染上(或者高温烤上)市场销路好的颜色,冒充皮色籽料出售。尤其近期的一些高仿籽料,就连一些“老玉石”也不免“吃药”。好在软玉结构致密,染色也好烤色也罢,都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内里,因此有人将染色的玉石玉件刨去色皮后重新加工、抛光,尚能恢复和田玉应有之美。至于翡翠,人们不是看重种、水、色吗?奸商就将价格低廉的“砖头料”用化学药剂“洗”出“水头”,或者将人们喜爱的颜色通过高温高压灌注进去,形成鲜艳的黄翡绿翠,人们常说的B货C货也就“横空出世”了。这些经过化学方式“改造”的翡翠,其结构已遭到严重破坏,并且化学染料也可能对人体有害,因而为懂行的翡翠玩家所唾弃。
不仅如此,还有用别的石料甚至玻璃、树脂加玉石粉等合成材料冒充和田玉或翡翠的,这些东西在密度、硬度以及观感上虽不难区分,但仍有不少初学者上当受骗。
有一种说法:翡翠注重“水头”、颜色与亮光,因而显得“外向”;和田玉则以温润、白净与厚重为要,因而显得“内敛”。外向与内敛两种性格很难在一个个体上体现,于是也就形成了很多人只独爱翡翠或者和田玉,而很难“兼爱”甚至“博爱”的格局。同时因为爱玉之人多具玉德,一般不会抬高自爱之物而贬低别人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各花入各眼”的同时,和田玉与翡翠爱好者几乎不会PK——你见过或者听过比剑、斗茶的,没听说过斗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