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清咸丰八年买官户部执照 |
![]() 图2 清咸丰八年买官“监照” |
■江苏南京 冯家红
江南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科举题材的藏品征集和研究就成了我们的专业课题。“明经取仕 为国求贤”是封建王朝开国初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手段,但到了后期随着政治腐败,权力膨胀,买官卖官就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社会现象。2008年长春市民齐先生家收藏的一块清代墓碑再现了官场腐败现象,原来这块石碑中竟然藏着一位五品大员“买官”的秘密。
这块历经百年的石碑高1.5米,宽0.5米,厚度约为20厘米,碑额与碑身系一体,正面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下书“皇清钦加五品布政司理间……”据专家分析这个“五品布政司理间”是花钱买来的,买来的官居然被皇帝钦封,说明当时清代卖官鬻爵很盛行。这块百年石碑上记载的文字是清代晚期官场腐败、买官盛行的写照。
我所在的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陈列馆,征集到两张“买官发票”——户部执照上(图1)填写的文字大意是:“俊秀刘宝三,山东武定府利津县人,年三十七岁,身中面赤无须,今遵例报捐监生,扣京钱二百九十五吊,所捐银两于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户部捐铜局收讫,相应换给执照,以杜假冒……”图2的“监照”就是文中提到的“执照”。无独有偶,前不久安徽怀宁县一收藏爱好者从该县一农户家中,也发现了一张清代咸丰九年捐纳监生的“户部执照”。该执照为棉皮纸,石印,长55厘米,宽46厘米,周边印有太阳、云饰等图案。执照内容为“户部为遵旨事据俊秀王X安徽安庆府怀宁县人,年叁拾陆岁,身中面白无须,今遵例报捐监生,京钱叁佰贰拾伍吊,所捐银两于咸丰玖年陆月贰拾捌日,由户部捐铜局收讫,相应给执照,以杜假冒。”并加盖了“户部”朱印。
有趣的是我馆和安徽的这两张“买官发票”买的都是“监生”,时间只相差半年,而京钱却涨了三十吊,这说明“卖官”的市场“行情看好”。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除科举制外,还有“赀纳”,“赀”为“赀选”是凭借钱财选入为官,“纳”是用钱财换取官职。用资财捐出身则是明、清两朝一大特点。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在清朝,“监生”是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这就是我们说的“买官”。我们征集到的“买官发票”,只是买一个监生的资格,至于买更高的官是否出具“发票”,这就不得而知了。
清代后期,清政府为偿还战争赔款,也放宽了卖官的尺度。买官来做,愈加肆无忌惮,竟然篆刻在墓碑上,印在“发票”上,当做荣耀向后人宣传。买官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名利,买官的人当然没有真才实学,又怎能掌管好吏治。晚清时流行的一首民谣,就深刻抨击了“买官卖官”现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形象地描画了官场丑态。由此可见,吏治的腐败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