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 王俊虎
深入了解砚史的人都知道,宋砚式样繁多,以质为美,以用为先,以型取胜,是中国砚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流传至今的绝品佳作值同秦镜周鼎。但翻阅大量砚谱砚著你会发现,除皇家少数用砚不计工本、雕工华美外,民间文人用砚大多以素砚为主,难见纹饰;传统的观点甚至由此错误地认为:“宋砚雕琢,虽具有相当的工艺水平,但尚未达到艺术品的高度。”因此,在古砚收藏家眼中,精雕细刻的宋砚更显身价百倍。本文介绍的就是笔者有幸收藏的一方带六面雕饰的宋代珍罕古砚——北宋棺材样盖雕莲生童子纹双面淌池龙尾歙砚。
此砚长不过掌,宽若烟盒,高近一寸,在不懂砚的人眼中,简直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棺材模型”。砚为台状分层结构,从正面看,上小底大,前窄后宽,棺床为底,棺身为砚;砚台带盖,揭开砚盖,只见一方典型的北宋精巧淌池砚映入眼帘;而翻砚掉头视之,此砚又成了一方上广下敛的台样淌池砚;一砚两用,如此精巧组合而深藏不露。
再细察砚身,砚表通体带工,纹饰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是在薄薄的砚盖上细线围框,框内减地浮雕了一幅精美的莲生童子图。中间纹饰是刻在垂直砚墙的四周,图案为细线阴刻缠枝梅花纹。最下层纹饰是在坡状砚台基座上,只用笔直的细线环刻一周,看似简单,实则平中见奇,它让砚台四侧均呈现出六条阴阳虚实不同性质的平行直线,充分体现了宋人制砚以线造美的极致本领。特别是砚盖上的莲生童子图刻得尤其活灵活现,生动传神。上为折枝盛开的莲花,下为连片舒张的荷叶,中间主体为一位眉清目秀、胖乎乎的童子踏荷戏嬉;童子造型准确,摆臂——跃进——回顾,瞬间定格的形象不仅极具动感,而且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如见荷移花曳,如闻铜铃般笑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砚为古代文人心中的图腾,一生为伴,磨心磨血,朝耕夕种,寄托希望。“棺材”与“官财”同音,并寓“长生”之意,“莲生贵子”寓意多子多福,而荷花、梅花则是君子品格的象征,此砚将这些纹饰集于一身,全面准确地表达了宋时文人对“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和“出淤泥而不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价值观的物化追求。
此砚土锈极厚,乍看不明质地,清洗后细察,方知砚为石质。用砂纸清除砚底部分包浆发现,砚质细润发墨,青绿色石肌上密布极美的金晕、银晕罗纹,如山如浪,金碧辉煌;而砚池中内含积墨,砚堂磨损不大,边沿子口微磕。综合以上信息判断,此砚当为北宋期间一方文人珍玩的龙尾歙砚。
笔者查阅砚史资料得知,台状砚源于唐,双面砚兴于宋,吉语图文砚风行明清,此砚承上启下,极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