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整理藏品。
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布展。
2012年,农历已过立春,然而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光瑞,却没感觉到暖意。跟他有同样感受的人还不少,他们的身份都是民营博物馆馆长。
目前,成都和西安的民营博物馆均超过20家,重庆注册的仅9家。我市民营博物馆生存状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由于民营博物馆本身没有收益,无一例外都缺钱,在“以商养馆”的运行模式下,这条路似乎越走越艰难。不过,目前,他们正在探索一些新的生存路径,比如围绕博物馆实现产业化。
生存现状
新馆十年难封顶
2月19日清晨,渝中区李子坝,江面浓雾弥漫。刘光瑞注视着江边一栋6层的灰色建筑,眼神中充满迷茫“十年了,还没封顶”。
出身中医世家的刘光瑞,1996年创办了重庆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位于渝中区枇杷山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后来又在李子坝创办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2002年,他决定将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也搬往李子坝,但他没料到,这会是一场历时十年仍结局未定的搬迁。
十年过去了,博物馆新馆仍未封顶。为什么?缺钱!
“开民营博物馆是个无底洞。”刘光瑞告诉记者,两家博物馆的藏品和建设投入超过2000万,每年保证博物馆正常运行的水电、保安和讲解员的费用超过20万,“博物馆是非盈利性质,不收门票,所有开支全靠我的中医少林堂来支撑,捉襟见肘。”
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长、三耳集团董事长聂赣如说,他们的博物馆虽然已投用,但没装修。“建馆用了2000万,假设装修还需1000万,每年运行费用又超过10万,如果不是靠企业收入补贴,博物馆很难运行。”
运营一家民营博物馆到底要多少钱?重庆宝林博物馆馆长陈宝林算了笔账:保安20人,清洁工3人,管理人员4人,还有水电费,加起来每年至少要260万。他告诉记者,目前,宝林博物馆的所有投入都靠儿子公司的获利来补贴。
贴钱圆梦
期望提高企业知名度
“搞民营博物馆的都是疯子。”一位与多个民营博物馆馆长打过交道的人士直白地告诉记者,动辄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纯粹是“烧钱”。
他们为何要这么干?
“做民营博物馆是我毕生的心愿。”刘光瑞告诉记者,他出身中医世家,家族三代收藏了三万多册医药典籍和上千件中医实物,一直想找一种方式传承中医文化。
1996年,刘光瑞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开馆后,面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一度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即使现在,每年前来参观的人数也近10万人。”
游客增加让他欣喜的同时,每年运营投入也让他头痛不已。最初,他的设想是依托中医少林堂来补贴博物馆,并通过博物馆来提升中医少林堂及其开发的中医药品和保健品名气,实现良性互动。
醉翁之意不在酒。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通过博物馆来吸引更多的注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是不少企业家热衷建民营博物馆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运作模式,注定了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充满艰辛。
十年过去了,博物馆到底给中医少林堂带来多少收益?刘光瑞说不上来,但每年补贴博物馆的钱却是实实在在的。
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民营博物馆都在倒贴钱。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长聂赣如说,博物馆名气大了,除了发扬和传承重庆火锅文化,企业也会在品牌提升后受益。
症结何在
运行模式单一
据市文物局博物处的统计数字,目前重庆市注册的民营博物馆共9家。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民营博物馆都是“以商养馆”的运行模式。
但是运行模式单一,一旦企业出了问题,民营博物馆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
重庆国友博物馆,依托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是西南地区首家民营综合类博物馆。据记者了解,这家博物馆伴随着重庆直辖而生,投资据称数亿,已于2011年底闭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原因在于“资金跟不上”。
刘光瑞说,博物馆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投资商认为无利可图不愿投资;金融机构因博物馆地面建筑是文物无法抵押放贷。
“我办了6家博物馆,但真正登记注册的只有1家。”聂赣如说,目前对民营博物馆的准入门槛较高,登记注册后,按规定需配备保安、讲解员等,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聂赣如说,如果门槛降低,资金需求量也就会相应下降。
同时,博物馆登记注册后,所有藏物必须拍照存档报文物主管部门备案,不能再买卖和交易。聂赣如说,当企业步入衰退无法支撑博物馆运行时,卖藏品自救的路被堵死了,就只剩下“关门”这条路。
“办民营博物馆的初衷值得肯定。”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授苟世祥表示,但不少民营博物馆定位于较为单一的行业或者个人收藏,一些民办博物馆的展览,展品缺乏必要信息,甚至充斥着部分粗制滥造的仿制品,易误导普通观众,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破解困局
扶持博物馆 相关细则正在征求意见
如何破解民营博物馆发展困局?
其实,早在2010年1月,国家七部门就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不过,由于意见缺乏可操作细则,两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来自市政协的《关于促进我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建议》也指出,民办博物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近期,国家出台的博物馆“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关于民营博物馆的扶持政策被业界认为力度最大、最具可操作性,从而引发热议。昨日,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他们已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不过,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如果有经济能力、有爱好,可以经营博物馆,但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做博物馆完全没必要。”
“开馆容易守馆难,光依靠国家政策是远远不够的。”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长聂赣如也认为,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才是首要问题。
做长产业链 博物馆周边开餐饮酒店
单纯靠政策扶持不行,博物馆的馆长们在干什么?
“围绕6家博物馆,正在打造一条龙的产业链,包括茶楼、餐饮店、宾馆,酒店今年投用。”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长聂赣如告诉记者,游客既可享受一条龙的商业服务,又能欣赏馆藏文物,这才是民营博物馆最佳的发展模式。
而宝林博物馆则在探索“以馆带产、以产护馆”的路径。宝林博物馆馆长陈宝林说,博物馆依托宝林文化发展公司,通过博物馆及周边配套来聚拢人气,提高知名度,反过来再加大对博物馆的投入,形成良性的互补互促。
“我打算开发系列文化产品、与高校合作建设教学基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光瑞说。
他山之石
结合旅游产业化营销
“以馆养馆没有出路,以商养馆也很脆弱。”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授苟世祥认为,民营博物馆的破局路径是产业化营销。
如何实现产业化营销?四川建川博物馆或许是一个成功的样本。
成都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投资数亿元。馆内建有抗战、民俗、艺术品和地震四大系列30余个分馆。如此庞大的投入,博物馆如何谋生?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道出奥妙:做长产业链。
他说,如果只建一两个博物馆,肯定活不下去,要和旅游业相结合。他围绕博物馆,建了茶铺、文物商店、旅游纪念品商店、餐饮酒店等配套设施,这使博物馆有了“造血”功能。据了解,2011年建川博物馆运营成本约2000万,而产业链带来的收益则高达5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