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神秘古墓惊现殡仪馆后山”追踪>>
沉睡了数百年的南宋古墓在殡仪馆后山被发现,墓主身份却是个谜。昨日,福州几位考古、文史专家一致推断,从墓地的形制、已出土品分析,这是个平民墓葬的可能性最大。
虽然是个平民墓葬,但考古专家们认为,进一步发掘仍有重要意义。因为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福建省的经济、文化都发展到又一个巅峰。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墓葬进行考古挖掘,能解读出当时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还原一个经济繁荣时期的福建之美。
从墓葬大小推断其平民身份
文博研究馆员、福建博物院原副院长王振镛老师,曾经参与过众多考古挖掘工作,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宁德上金贝建文帝朱允炆陵寝。
他说,古人重视墓葬,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由来已久。因此生前地位越高的,死后墓葬格局也比较高。发展到南宋时期,依然保持这样的传统。
王老说,南宋时期福州地区的墓葬不常使用券顶的形式,而是平铺石条。墓室中比较高级的,就用石头来搭建,一般人就用砖块。而且通常夫妻合葬墓里,采用一穴多圹的形式,就是一个墓里用砖块、石头分别砌出两到三个的小墓室,里面分别停放棺椁。
从这个南宋墓的形态上看,也属于这样一种形制,旁边被推倒的墓室,可能曾停放过另一具棺椁。同时,也不排除后期挖掘中,出现尸骨的墓室另一侧还存有墓室的可能性。
但从这个南宋墓葬的墓室大小来看,高不过1米,长约两米,墓室里只容得下人弯腰站立,显然这个墓室与黄升墓长达3米相比,形制要低。因此他推断,这属于一个南宋普通平民的坟墓。
福建文史馆馆长卢美松也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据考证,这个古墓所在地属于城南郊外,且墓葬所在的山头据查叫做蛤蟆山,有记载元朝时期就作为义冢所在地。他推断,之前可能是个乱葬岗。
根据此前的考古发现,南宋时期官宦阶层的墓地多现于城北,除了地形、风水因素外,若要将人葬在此处,需要坐船而来,比较麻烦。因此他推测,这可能是一位住在南台岛附近的古人。
铜镜花纹是当时流行款
目前已经出土的墓葬品中,王老对铜镜很感兴趣。他说这铜镜花纹是当时的流行花纹,从铜镜工艺上能解读出当时福建地区手工艺发展情况。
铜镜作为陪葬品,这一风俗最早能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是作为生活用品葬入墓中。这一风俗到汉唐时期最盛,一直到后来明代出现了玻璃镜才出现改变。
从铜镜的形态上看,早期出土都是简单的几何纹,往后发展,动物、花草等寓意美好的纹饰也逐渐加入其中,且宋代之前铜镜多是圆形。发展到宋代,以葵花形、菱花形镜等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
这次出土的铜镜,正属于葵形。从形态上看,六角花瓣形态对称,铜锈所现颜色也很美观,可见工艺、材质皆佳。他认为,在泥土之中数百年之久的铜镜出土,能再现当时手工艺发展水平,展现一个经济盛世之下的物华天宝之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陪葬品折射当时福建经济地位
除了铜镜之外,王老和卢馆长也很期待后期挖掘中能出土其他物件。
王老说,从南宋墓的出土情况看,福州地区一般使用铜钱、铜镜,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放上漆器、瓷器。若是比较富裕的,则会放上金银器皿制成的生活用品,例如银盒子、金酒壶等。另外,在福州地区当时还流行用寿山石制成或舞蹈、或持灯的人俑。
而现在看来最珍贵的陪葬品,当属黄升墓与茶园山夫妻墓里出土的丝绸。多达上百件的丝织品,图案金美、工艺精良,令人赞叹。
为何当时墓葬里,会出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王老认为,这与当时福建重要的经济、文化地位有关。
他说,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福建靠近浙江,无论是从人口还是经济、文化发展上,都较前朝有了长足进步。这一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时的手工艺品,例如丝织品,当时可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运送到外国,这其中就包括产自福建的丝织品。
如今,我们难以追寻古人的足迹,但仍可以从出土物品中略窥当时的经济繁盛。而这些工艺品的流传,大多就出自于墓葬。
这座沉睡了数百年的古墓重见天日,它能再现多少当时福建的经济繁荣之景?答案,静待福州市考古队即将进行的挖掘后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