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
穿越盛行
2011年,几部清宫穿越剧横扫全国,“穿越”一词随即成为年度热词之一。跨入2012年,这股风尚从娱乐圈转战艺术圈,来势不减,且有扶摇直上之意。一套被网友嘲笑为“作假不专业”的玉器在拍卖公司的口里摇身一变,成为“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最终居然成交,还拍出了令人瞠目的天价---2.2亿人民币,一跃成为2011年拍卖市场成交价格最高的玉器。
可惜据诸多专家多方面考证,汉代时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凳子”物件,不知道这件制作华美、品相上乘的“凳子”究竟是如何穿越到汉代的呢?难道其中深藏一些压抑已久的尘封往事?或许这件事情会让广大编剧打起精神,在他们的妙笔生花下,这件“凳子”或许会成为解开某些神秘事件的关键。
然而,艺术圈总归不是娱乐圈,偶有交集也就罢了,若是等同起来就不合适了。二者各有各的游戏规则和生存法则,混淆的结果必然会使别有用心的人自食其果。
拍卖公司漠然应对
事情被媒体曝光后,涉及的相关人员如何反应?送拍人自然坚持隐身,主拍的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质疑的回应则是:其实古玩收藏,打眼是一种乐趣。此种回应不禁让人感叹如今收藏市场监管混乱已经成为大众公识,免死金牌庇护下的拍卖机构确实已经处于底线缺失的危险境地。
源于艺术品自身评判标准的多元化,收藏界的确存有多样标准,打眼和捡漏也都是事实,但是这种公然蔑视国人智商的低级操作实实在在让收藏界无言以对。观众不禁要问:始作俑者,你们的行为让艺术市场情何以堪?
艺术市场的底线何在?
拍卖公司虽然宣称“穿越玉凳”实际并未成交,但观众对后续事件热情不减,如买家的身份是什么?既然钱尚未到位,为何要花高价拍下?是造假?诈骗?洗钱?“他”究竟是冤大头,还根本就是自导自演的始作者?又或者这次的闹剧根本就是一出别有目的的幕后操作?个中内幕我们很难知晓,但能肯定的是其必然不是大众想象当中那么简单的造假。
投资性收藏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看操作人之目的何在。假如这次穿越闹剧没有恰好被专家指出破绽,又或者操作者将其命名为清代而非汉代之物,这件事情应该早就湮没于时间尘埃里,无声无息。可以想见,默默无闻的穿越闹剧不知还有多少。
早前有徐悲鸿之子认陌生人为母,后有专家集体转圈后认定的一套价值24亿人民币的金缕玉衣,再有画家的废画化身原作,此番又出现穿越玉凳,此类触碰道德底线事件的曝光一次又一次拷问着我们:艺术市场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穿越闹剧是某个风潮的开始,还是某个趋势的结束?恐怕无人能回答。
作者: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