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文物考古所获悉,调查勘探队已经完成东航站区及第三跑道扩建工程建设征地的前期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共发现78处文物点,其中包括了61处古墓群,最早的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新家湾崖棺墓
崖棺墓
明代的罗汉坟墓
市考古所考古人员介绍,去年6月21日至7月10日,受市文广局的委托,调查勘探队在12.79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展文物调查勘探工作。
根据调查,共发现文物点78处,其中地下文物点61处,地面文物点17处,时代涵盖汉至六朝、宋、明清、民国四个大的时期。其中,有古墓葬61处,以明代古墓葬居多,最早初步可追溯到东汉;古建筑13处,大都是清代民居;古寨址1处,建于清末;石窟及石刻3处。
考古人员介绍,2009年,曾对江北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区域进行过文物调查勘探,不过仅发现6座清代墓葬。
下一步这些文物怎么处理?考古所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市考古所正在与机场方面协商。
江北机场片区
前世今生
根据当地的县志记载,江北国际机场这一片地区在周代时属于巴国,后来巴国消亡,划为巴郡江州县。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并入巴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巴县义里、礼里、仁里上六甲划归江北厅,史称“江巴分治”。民国二年(1913年)改江北厅为江北县,属四川省川东道。
1995年初,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江北县,设立渝北区。
崖壁惊现2座东汉古墓
“此次发现中古墓葬占了大多数,并在该区域首次发现了汉墓。”考古人员介绍,在渝北区两路街道七星村23社,社里有一个水库,靠近水库的一处崖壁上,发现了2座古墓葬,年代大约为东汉时期。
古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墓道口上部刻着人字坡纹样,其中一个古墓的墓道长约1.7米、宽1.5米。墓门为长方形,门框宽0.9米、高1.25米。墓室为长方形单室,室长2.8米、宽1.7米、高1.65米,被土石填埋。
考古人员介绍,这2座古墓保存较为完好,极有可能从墓中发掘出文物。
主城发现崖棺墓较罕见
在渝北区两路街道七星村12社一座崖壁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人工凿出的2座宋代崖棺墓,分布面积约100平方米。
这两座墓都是长形墓。墓室长约1.8米、高0.9米、深1.1米。墓中空空如也,表明这2座古墓已经被盗。
“这是在主城区难得一见的崖棺墓。”考古人员介绍,以往发现的崖棺墓主要分布在丰都、石柱境内的龙河流域沿岸,主城地区发现较少,该处宋代崖棺墓群的发现丰富了宋代崖棺葬的材料,有助于认识崖棺葬的分布、墓葬形制及年代问题。
成排古墓群以明代居多
在渝北区沙坪镇乔田村6社,考古人员在一个缓坡上发现了2座宋代石室墓。在后壁宽约80多厘米的龛内,雕着仿木结构的门扇,龛外还雕着做工精美的斗拱、花草等图案。
考古人员表示,宋代石室墓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宋代石室墓的形制演变和年代序列的认识,同时墓内装饰有仿木结构建筑、花草等纹饰,这为研究宋墓的空间装饰特征和雕刻技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除了汉墓和宋墓,考古人员还勘探出大量的明代墓。考古人员介绍,明代是中国家族制度顶峰时期,在墓葬方面往往表现出墓地规模较大,墓葬成排分布,一座墓葬少则一到两个墓室,多则十几个墓室。
此外,本次调查勘探还发现了20多座清墓,年代从雍正一直延续到光绪时期。考古人员介绍,清代前期随着湖广地区大量移民的迁入,移民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了重庆地区清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体现在丧葬文化方面,就是清代墓地类型繁多,变化复杂。
本次发现的清代多数墓葬附带有墓碑,这为研究清代地方地名、家族体系、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材料;部分清代墓的碑雕刻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树林农田间藏神秘古寨
在渝北区两路街道七星村12社的一个小山包上,在一片树林和农田中间,考古人员在此处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寨遗址。
沿着石头铺成的道路拾级而上,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寨门,通高3.9米、宽5.3米,全部由条石砌成。在寨门左边,一棵巨大的黄桷树盘根错节地盘扎在寨门上;寨门顶部,安放着一块长方形匾额,依稀能辨认出“永平寨”3个字。
考古人员介绍,整座寨子大约5600平方米,里面的房屋大都已经坍塌,只遗下房屋的墙根,杂草已经把墙根覆盖。寨墙大部分已经被毁坏,只是在靠近城门处保留着部分墙体,一些墙的条石已经垮塌下来,裸露处墙内的夯土。
考古人员介绍,这座古寨建于清末时期。由于清末社会动乱,土匪猖狂,这座古寨应该是当时的民众为了防止土匪的骚扰,专门修建的防御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