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文化:有钱有名但饥饿
http://www.socang.com 2012-01-10 13:47 来源:国际金融报
“天空飘小雪的那天,我们到联合国找刘大任,他带我们参观了一遭联合国,出来时指着门口一方巨石,上面凿有一孔,叫作一眼望穿。”这是台湾作家朱天文的旧文《侯孝贤的选择》中的一段文字。巨石凿一孔,可解读为“一眼望穿”,但解释成“一孔之见”,也未尝不可。每年的年度文化总结,大家都有一眼望穿的雄心,但囿于文化的广袤性、连续性和延展性,这样的雄心总结往往成为一孔之见的又一有力证据。
按牟宗三的观点,每个文化的开端,不管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它一定是通过一“通孔”来表现。2011年1月11日,一座高7.9米的孔子塑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北门广场落成。这一新的塑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映射时代的最新“孔”。7天后,一部时长1分钟、涵盖59张中国面孔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亮相,在欧美因为债务焦虑的时点,通过影像之“孔”展现“非凡的中国人民”。中国力图用30年经济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装载上厚重的5000年文化,开始一场文化推广之旅。
随着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相继到来,2011年的中国文化传播,以纪念的名义,让红色成为文化的主色调;通过众商家的激情演绎,平板电脑成为本年度文化传播的新媒介;书籍,无论是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还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内容,2011年仍落于下风,图书的落寞似乎成为定局。但是作家在2011年表现非凡,他们以斗士的形象,与盗版鏖战;至于影音娱乐,2011年,堪称管制年,无论是在节目的制作上,还是在广告播放的形式上,都受到了广电总局的严加看管;艺术领域,则继续上演着“钱多,货少,人傻”的戏码。当然,我们不该忘记时隔361年再重逢的《富春山居图》,不该忘记故宫(微博)里除了有180多万件文物,还有错别字和高档会所。
惟有与时间无代沟
艺术已成为生意。2011年的艺术品生意,钱更多,价更高,规模更大。顺带的,骗局也更多。
“艺术”越多,艺术越少
收藏家的全部所有,就是金钱。
——雅各布·考绍伊
从市场总量来看,根据英国艺术联合会发布的调查数据,中国2010年艺术品拍卖总额高达83亿美元,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从艺术家价值看,2010年胡润艺术榜显示,89岁的艺术家赵无极以2.4亿元的总成交额首次登上艺术榜首位。上榜的50位艺术家中,总成交额是17.6亿元,平均每位艺术家的价值高达3500万元。这个价码已经令人无法区分好艺术家和平庸的艺术家。
拍卖市场,行情继续高涨,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引领春拍行情,而6年前,该画市场价还不足2000万元。其另一幅作品《山水册》以1.94亿元问鼎秋拍市场。
然而,兴奋的市场谍影重重。
201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所谓“专家”,实则商家卧底;新华社连出三篇报道,揭露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暗影重重,存在做局、洗钱、行贿等不法行为。面对质疑,中拍协挺身而出,于6月10日正式发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56家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成首批成员,承诺遵守“自律公约”。
但是2011年9月,“金缕玉衣”骗贷一事曝光。原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缕玉衣”,并找专家鉴定给出评估价24亿元,以此为担保向银行前后骗贷10亿余元。
乱象还在上演,2011年9月17日,“徐悲鸿油画伪作”一事曝光。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7280万元拍出的《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实为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某位同学的习作。
时间越久,艺术越真
对艺术作品中人性内容的全神贯注,与审美判断大体无关。
——奥特加·加塞特
长分离,情何堪?时隔361年后,《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1日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
《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历时7年,“早晚得暇,当为着笔”,全画纵33厘米,横636.9厘米,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360年前被烧成两段,前段《剩山图》上世纪50年代存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1948年底运抵台湾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先不论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富春山居图》带给我们的审美快感,是与中华民族分离的痛苦相承接的。当我们把画作作者与作品的分离、收藏者与作品的分离、画作本身的分离情感连载,融进两岸分离的现实情境,《富春山居图》的合璧,给当下悲离之实提供了欢合之想。
空间越大,艺术越麻木
深感内疚、痛心和自责,通过媒体,衷心地、诚恳地向公众致歉。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2011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无限的想象:故宫里,除了文物,还会有什么?
2011年1月26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布信息,经过7年清理,现有藏品180.7558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万件。
2011年是故宫的多事之秋,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门”,从5月初香港某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之“失窃门”,随之而来的是清代屏风浸水之“屏风门”,紧跟其后的是“错字门”。随后的“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封口门”、“拍卖门”、“古籍门”、“逃税门”,相继向大众“敞开”。自此,隐匿在红墙绿瓦下的僵硬官僚体制、傲慢的办事风格、脆弱的安防系统被公众尽收眼底。
严格地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系列事件与文化主题无关,但作为中国大陆现藏文物最多的个体,如此人浮于事的体系,很难令公众对其文物保护产生信任。
2011年12月21日上午,《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北京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上“撼祖国强盛”的“撼”字错用,应为“憾”,入选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
经过不到8个月时间,公众大悟:故宫里不但有文物,还有错别字和高档会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文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