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2011年,春拍的火爆、秋拍的回调、对天价的震惊、对伪作的质疑……无不牵动人心。这一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历史最好业绩,这一年,各种负面报道屡见报端也让整个艺术品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此,本版借2011艺术品市场关键词盘点,还原2011年的艺术品市场。
份额化
2011年,跌宕起伏的艺术品市场首先还得从天津文交所说起。2011年1月,天津文交所首批艺术品份额《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上市,之后便遭到市场爆炒,在短时间内,首批艺术品份额最高涨幅竟达10多倍之多。暴涨之后,又很快遭遇持续暴跌,令不少高位入场的投资者血本无归。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暴涨暴跌,使文交所受到了质疑。
然而,争议不断的文交所依然很快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所有上市的份额化艺术品都没能摆脱被爆炒的命运,文交所份额化交易也被形容为“击鼓传花的游戏”。直到2011年11月下旬,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之后,文交所乱象才得以遏制。
天价瓷
2011年3月23日,纽约苏富比一件估价在800美元至1200美元的民国粉彩双耳尊,在中国买家竞相举牌之下,以1800.25万美元(约1.18亿元)的高价成交,成交价是估价的2.25万倍。而在上拍前的鉴定中,苏富比专家认为这件瓷器可能为民国时期仿品,且有磨损。一件有瑕疵的艺术品竟令中国买家在之后的拍卖会上“血拼”,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了此前不久在伦敦以5160万英镑(约5.5亿元)成交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这件天价瓷器的买家也是中国人。然而2011年4月初,该件瓷器却被曝买家一直未付款。
天价瓷的背后真的是所谓的“瓷器爱国主义”?
虚假鉴定
2011年3月15日,央视将目光对准了火爆的收藏市场。据调查发现,一些所谓的艺术品鉴定家只要收钱就可以按藏家的要求随意开具鉴定证书。几百元的仿品、赝品,只要花鉴定费,“专家”大印往证书上一盖,一两百块的地摊货立马摇身变成价格不菲的文物。
业内人士表示,民间收藏队伍专业知识的缺乏,再加上一部分人暴富的投机心态作祟,给相当多的伪专家及虚假鉴定可乘之机。事实上,这种明码标价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在任何场合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出于各种目的,仍有人愿意出钱做鉴定。
艺术授权
在多方促成下,一幅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合璧展出。两岸《富春山居图》实现合璧,由此牵引出艺术授权话题,激活一个原本被忽略的大市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热销的《富春山居图》纪念品达40余种,其中颇受追捧的是按照1比1大小制作的复制品,售价高达新台币3.8万元。
艺术授权建立在艺术家、授权代理商和被授权厂商“三赢”的基础上,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赢得产品的附加值。厂商开发了艺术授权商品和艺术品牌的市场空间,找到了提升产品利润空间的一把钥匙。
自律
2011年上半年,新华社连出3篇报道,揭露了艺术品拍卖市场表象繁荣背后,存在虚假鉴定、虚报成交额、联手做局、洗钱行贿等不法行为。随后,中拍协召集多家涉事拍卖企业就此进行沟通讨论,认为报道中涉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同时还点了4家艺术品拍卖行的名字,而这4家拍卖行恰恰是2010年国内拍卖成交总额的前四名。“老大都在违规”,一时间舆论哗然。
面对质疑,中拍协于2011年6月10日正式发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56家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成首批成员,承诺遵守《自律公约》。公约称,将组织全行业认真研究、自查自纠,跟踪解决存在的问题,共同营造诚信经营环境。
艺术品基金
从2010年全年的5.88亿元到2011年上半年的24.7亿元,艺术品基金的规模发生了巨变。作为艺术品市场的新兴力量,艺术品基金在股市、楼市双双淡出投资者视线之后,成为更多资金追逐的市场。
为了实现投资者参与艺术品市场的梦想,不仅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设了艺术品理财专区,更有私募基金、信托推出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产品。而这还仅仅是艺术品基金的发端,目前还有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准备介入这一新兴的投资领域。相关业内人士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品基金走得越快,风险越大。
画廊
2011年对国内的画廊来说是“无法淡定”的一年:尤伦斯赚得盆满钵满后转身就走;大牌国际画廊高古轩、白立方抢滩中国,上岸就可以直接享用最有效的艺术家资源……受多方割据势力裹挟的本土画廊,如同一只“愤怒的小鸟”可能随时爆发。
2011年5月,北京画廊协会成立,画廊开始“抱团”。第一任会长程昕东直面中国画廊目前的症候:底子很薄,理想跟高,没有相应社会资源的支持,仅凭各自的能力和资源进行理想化的操作。
“金缕玉衣”
一直以来,在艺术品领域真真假假纷扰不断,“打眼”也多半儿都能找到理由自圆其说。然而,2011年9月被披露的“金缕玉衣”事件却结结实实打了所谓“专家”一记响亮的耳光。包括前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在内的5位顶级专家落马。
此事的经过大致如下,一企业老板谢根荣请北京某鉴定中心主任牛福忠用玉片做出一件“古董”:金缕玉衣。做好后,这件金缕玉衣经过上述5位鉴定专家过目后开出24亿元的评估。事发后鉴定专家之一杨伯达承认,专家们在评估时,就在装“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连古董罩子都没打开。
假画
2011年两起“假画”上拍案,给原本就躁动不安的秋拍市场又添波澜。针对北京传是2011年秋拍现当代艺术专场的一件拍品张晓刚《小女孩》布面油彩,张晓刚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上表态:“这幅画一看就是一件很拙劣的赝品,画得真烂,也好意思来混拍。”据了解,张晓刚的《小女孩》曾拍出180万元高价。另一起更加离奇,2011年9月,10位中央美院毕业生联名发表公开信,指称北京九歌国际拍卖公司2010年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为当年他们同学的习作。
赝品扰乱艺术市场,的确值得痛斥,但艺术家是否就是唯一权威的鉴定者?《拍卖法》相关规定为“作者本人意见并不代表作品的鉴定结论”。
回调
2011年的春拍总成交额同比2010年春拍增长了112.71%,无论总成交额、还是单品拍卖价格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然而相比春拍的火爆,秋拍总体趋向平淡。
如何解读2011年秋拍市场的回调信号,一时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艺术品收藏价值是否会让位于投资价值?拍卖市场将走向何方?与秋拍同步,各种机构推出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论坛粉墨登场,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探讨艺术品的亿元时代,如何携“亿元”以运“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