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成都双年展建筑展上,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的青年新锐建筑师陆轶辰,以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的名作《看不见的城市》来命名自己的作品,以此向观众们表达这样一个观念:在高楼大厦、宽阔道路和景观绿化等城市的“表象”之后,藏着多层面的、“看不见”的城市生活与内涵,意在唤起“中国当代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所缺失的对地域人文、历史传承、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关注”。
同时,作为“平行东村”项目的参与建筑师之一,陆轶辰将纽约的文化产业区与成都东村文化创意产业区作对比后发现:无论是上世纪80~9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苏荷区,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风暴后取而代之的切尔西区,或是最近几年崭露头角的布鲁克林区,都是在原有的城市肌理上动态生长起来的一个完整的商业系统。“它和人体一样,有着自己生长、变化与衰亡的过程,其背后是艺术、房地产业、投机资本等等力量的推动。”
而在成都东村文化创意产业区,陆轶辰看到的是一个“反向的操作模式”从无到有地建造一个文化产业区。“一切都很新,像电影里的布景,原因是这里的建筑、景观、公共空间都是在这几年中集中建起来的,而不是时间积累出来的。”对此模式,陆轶辰没有褒贬之意,他说“凡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这位建筑师只是提出,我们学会建造“新”的同时,更需要学会欣赏“旧”,因为“旧”的背后,是时间的积淀。
陆轶辰认为,成都的特色在于它拥有着一个很亲近街区生活的市民文化,和由此而来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活跃的时间、空间观念。如何挖掘那些促使人们生活在成都的秘密理由,并将之应用到成都的新城建设中去呢?“我建议可以考虑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比如说,城市功能的升级换代、街道街区的重建和细分、恢复和利用城市的狭小空间、在大区范围内建立以步行交通为主的次中心,等等;还可以把成都城市生活中精彩的随意性、零乱性、不完整性和现有的棋盘格式的城市肌理叠加起来,建立一个文化和生活的"时间差",把市民生活重新带回到场地上来。”他总结说道,“生活的集聚会让新城更有城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