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血缘:大家庭 NO.1》,1994年作
从国家的经济繁荣中得到“养分”,中国的某些艺术收藏家们正逐渐步入世界上最强力藏家的队列之中。当然,目前他们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了中国本土的艺术品之上。蘇富比首席执行官Bill Ruprecht就表示中国藏家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绘画作品拍卖上花费近40亿美元,这比蘇富比和佳士得在去年印象派、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拍卖中加起来的成交额还多。而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艺术市场正因为中国藏家的“口味”发生着改变他们愿意出相同的钱来购买一只清代花瓶或是一幅梵高的画作。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水墨画很有可能会比毕加索的作品还卖得贵,”蘇富比艺术学院(由该拍卖行附属机构管理的一所研究院)新兴市场方面的教授Lin-Hill说。随着今年的秋拍逐渐在香港、纽约和伦敦拉开序幕,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成交记录在不断被打破。就在本周一香港蘇富比亚洲艺术拍卖专场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拍卖成绩远好过于日本及韩国艺术家的的作品。
年轻一些的中国藏家大部分倾向于购买现代及当代的亚洲艺术品,而更加富有、年龄稍大一些的藏家则更愿意购买传统的中国艺术品。例如玉石、翡翠等。当然,他们之中也有一些人对西方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情有独钟,例如雷阿诺(Pierre-Auguste Renoir)与毕加索。一位中国藏家在今年5月份的蘇富比春拍上就以2130美元买入了毕加索的“Women Reading”。
国际艺术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东西似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过去,通常都是欧洲人和美国人为中国艺术设定发展趋势和价格;而现在,比起从西方国家获得的“提示”,中国买家在做决定时更多的是靠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的现象为艺术市场的专家及艺术史学家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中国藏家对明代花瓶的估价比对莫奈作品的估价还要高,那么再过多久剩下的人们也会发展成这种情况?佳士得的市场专家Eric Chang则表示这种标准的重新制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藏家现在有实力来决定他们认为价值最大的艺术家的作品,但西方是否一定要跟上他们的步伐?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不过,我们应该要做好准备努力钻研了。”
整个产业已经做了最大努力来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佳士得方面称其在伦敦和纽约雇用了许多能说中文的人,目的就是接听由中国人打来的电话。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藏家的艺术品购买额占到了佳士得全球艺术品成交额的五分之一,比起5年前上升了8%。而已经被Art Basel收购了的ART HK也将原定于明年2月举办的艺博会更改到了5月,因为2月份离中国农历新年很近。
中国本土的拍卖行如今也繁荣地开枝散叶了:中国嘉德(China Guardian)将于下个月在纽约开设分部,在伦敦开设分部的计划也在洽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