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6月3日,在意大利摩德纳Storchi剧院举办的一场超乎寻常的音乐会让观众措手不及,他们不知该如何欣赏那些造型诡异的乐器和像“破吸尘器”一样的声音。并且迷惑很快就变成了愤怒——片刻之内,音乐家就和观众发生了冲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丑闻剧场”。
斯维戴·雷克(Cevdet Erek)《Bergama Stereo》,汉堡车站当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其实,这些罪魁祸首名为“噪音吟唱者”(Intonarumori),来自于意大利未来主义者路易吉·鲁索洛(Luigi Russolo)。在那篇著名的未来主义音乐宣言《噪音艺术(Lchr(39)arte dei Rumori)》中,鲁索洛将爆破声、汽车鸣笛声、低语声等日常生活中的噪音纳入了音乐系统中,突破了充满限制的乐音,颠覆了大众对音乐的既定想象,为工业文明高声欢呼。
齐莫恩(Studio Zimoun)的声音装置,186个直流电动机、棉球、纸箱,2019年
但达达主义者却对新兴科技毫无幻想,在他们眼中,工业进步反而带来了战争的屠戮。他们的声音艺术成功颠覆了以往的沟通形式,没有传统观念上的乐谱、音乐会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1913年,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和他的姐妹一同创作了《音乐勘误表》(Erratum Musical),他们随机挑选了75个音符,再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随机音节,由此诞生了20世纪最早的偶发作曲实验。
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Pionier I》,降落伞、风力机、隔音板,2011年
受杜尚影响,大多数激浪派艺术家以反商业和反艺术为己任,古典音乐也是他们的挑战对象之一。为此,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和先锋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取消了古典音乐体系对乐音和非乐音的二分法,强调所有的声音都是好的音乐,并将“寂静”视为一种有质感和色彩的声音。
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Bausatz noto》,电唱机、带挂钩凹槽的彩色黑胶唱片、调音台、灯架等,1985年
他最著名的音乐作品《4’33”》就是一首由4分33秒的静默所组成的乐曲。在1952年纽约州伍德斯托克的首演现场,钢琴家大卫·都铎(David Tudor)并未进行任何弹奏,只按照指示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了开合钢琴盖等动作,观众不安的细微噪音成为了主要音源。这一作品放弃了一切原有的音乐架构,留予听众最大的想象空间。
齐莫恩(Studio Zimoun)“A Series of Immersive Sound Sculptures”展览现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美术馆,2019年
此后兴起的具象音乐、电子音乐等都在反叛传统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有力地推进了广义的声音实验。20世纪的声音艺术与前卫运动始终杂糅在一起,在批判性观念的指导下试图颠覆传统音乐体系,最终将反传统的一切声音都收编到了艺术名下,为当代声音艺术创作留下了宝贵遗产。
池田亮司(Ryoji Ikeda)《Test pattern [no12]》,两台DLP投影仪、一台计算机、六个扬声器,55×101×176cm,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