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轩一间屋:那些年,我的甲骨往事
http://www.socang.com   2019-09-06 15:51   来源:同古堂
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义宁客家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信札中提及“惟须与史语所方面交涉办好,孟真兄返李庄否,公与之商妥否?”,其中“孟真”即傅斯年。如果没有当初傅斯年力排众议,邀董作宾任职历史语言研究所,其学术之路必会艰难许多。

  信中,陈寅恪亦答复董作宾欲到成都教书一事,言及教授待遇,称“薪津及仓米”可勉强支持一人生活,若需供养全家,“非兼任则无以为生”。

  行笔至此,笔者尤是痛心,民国时期,国内知名学者生活尚如此艰苦,身兼数职才能生存,不致于饿死,其余国人又当如何处之,无怪乎陈寅恪哀叹“伤哉!我辈之必归于淘汰可无疑也。”

  不过,彼时条件虽苦,却精神蓬勃,风骨魁奇,“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用光”。

  董作宾亦精于甲骨书法,常摹写甲骨卜辞,此使其对甲骨学又有进一步研究,包括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可谓受益匪浅。

  董作宾(1895-1963)摹殷墟甲骨文字册(两册)

  上海明轩19秋拍

  董作宾参与发掘之甲骨数以万计,而殷墟出土之“武丁逐豕”为其最欣赏之甲骨古物,为民国二十年春于小屯发掘出土,且牛胛骨骨臼、骨面、骨背三处皆刻有文字,为商王武丁盛世之物。

  而且,董作宾将之归为早期骨版上卜辞代表,并撰专文刊载于台湾《大陆杂志》第八卷第六期,后来《骨臼刻辞再考稿本》一文中,亦有提及。

  董作宾(1895-1963)摹殷墟出土“武丁逐豕”骨版拓片

  上海明轩19秋拍

  27×17.5 cm

  出版:

  1.《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拓本号3339、3340、3341。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初版。总编辑李济,编辑梁思永、董作宾,著作者董作宾。

  2.《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五十年出版,总编辑李济,编辑董作宾等,著作人屈万里。

  着录:

  1.《殷墟出土一块“武丁逐豕”骨版的研究》,董作宾撰,台湾《大陆杂志》第八卷第六期(中华民国四十三年三月卅一日出版)。该期封面即为朱砂拓“武丁逐豕”骨版。

  2.《骨臼刻辞再考稿本》,董作宾撰,发表于1954年《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期》。

  「4」结语

  甲骨文为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存,意义重大,关于其学术研究,罗振玉曾言“ 学术传布之责,天下有力者,当共肩之” ,其于《殷墟书契考释》序中亦期冀“ 订伪补阀 , 侯诸后贤 ”。

  诚然如是,甲骨文学,罗王“以古史新证”,董作宾“创五期断代”,郭沫若则是辞例考释典范,成果最丰。之后,唐兰、容庚、柯昌济、商承祚等人,又进一步推动了学科发展,可谓文脉不断。

  如今时隔百年,“甲骨四堂”其相关书法,能齐聚一堂,可谓幸事。

  此外,上海明轩秋拍“一间屋”所特别推出之“大道——民国大先生”书法专题中,另有“民国政要”、“国学大师”、“新儒学”、“百年五四”等重要轴线,将静候诸位方家莅临,一窥前贤精神气象及笔墨风华。

 

1] [2] [3] [4] [5] [6] [7] [8] [9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甲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