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如何诞生的?
http://www.socang.com   2019-01-21 14:26   来源:作者:陈履生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又称“西斯廷礼拜堂”近邻圣彼得大教堂,以米开朗基罗所绘《创世纪》穹顶画,及壁画《最后的审判》而闻名。也是教皇的选出仪式的举行处。

  在荷兰国家博物馆中镇馆的伦勃朗1642年36岁创作的《夜巡》,是伦勃朗一生所画500余幅作品中最特别、最重要的一幅。该画以舞台剧的方式表现了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成员的群像,射手们各自出钱众筹请伦勃朗创作。可是,完成之后射手们却不满意,因为每人在画面中的大小位置、光线明暗等等都不尽相同,由此他们发动市民们不择手段地攻击伦勃朗,闹得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最终酬金也由5250荷兰盾削减到1600荷兰盾,最为严重的是此后就很少有人来找伦勃朗画集体肖像,画商们也疏远了伦勃朗,使得这位伟大的荷兰画家63岁时在贫病中去世。该画一直被荷兰王室所收藏,直到19世纪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成立后而成为该馆的藏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后母戊方鼎》以重达832.84公斤的重量而成为中国青铜器之王。它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为防止方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手中又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政府一位“陈参议”劝说藏家把方鼎上交政府,重新出土后运到南京,并于1948年首次在南京展出。1949年,方鼎拟运台湾而先期抵达上海,因为飞机舱门宽度不够而不能上飞机,又回到南京藏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由此可见,围绕着“镇馆之宝”,通常都有一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从画家到作品的创作,从发现、发掘到流传,从作品自身到后人的解读,这些故事往往都会成为镇馆之宝的附加内容而使镇馆之宝饶有兴味,表现出了故事性的特质。无疑,每一件属于“镇馆之宝”的那个宝都有其不同于一般的传世过程,它们自身也都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的对象,而在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则又更加丰富了“镇馆之宝”的内容,尤其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利用新科技对于“镇馆之宝”的研究,又增加了过去所没有的新的话题。如英国科学家借助3D技术,耗费500小时依据德国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埃及王后纳芙蒂蒂的头像》,为这位著名的古埃及美女塑造了逼真半身像。2018年2月14日晚,美国旅游频道《未知的探险》还播出了还原纳芙蒂蒂面目过程的专题节目。显然,这又在新的历史时期用新的方式宣传了这一重要的藏品,为镇馆增加了分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