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时代,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在学术与文艺方面上承续先秦,兼收并蓄不同地区的文化,并开时代之新风,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汉代文明。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汉代玉器,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同时在玉器史上体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
汉代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西汉初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开始有了变化,西汉中期以后变化更大。礼仪性的玉器 (所谓“瑞玉” )较之前减少,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质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和种类很多,具有很强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出土玉器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葬,如广东广州南越王墓、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简王刘焉墓、穆王刘畅墓、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夫妇墓、江苏徐州楚王墓、河南商丘梁王墓等。此外,还有一些汉代窖藏也出过精美的玉器。
根据器型和用途的不同,汉代玉器可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等。商周的6种“瑞玉”,除璧、圭外都废弃不用;佩玉的种类和数量减少,葬玉和随身玉质装饰物的种类增多。
在材料方面,汉代玉器中有许多仍是利用绿色或黄褐色的玉料,但与此同时,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根据史料研究,汉代玉料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和阗输入的软玉,出土的一些玉器材质,也与和阗玉很相近。
汉代继承了战国时代的治玉技术,但是有所改进。汉以前的玉器多是扁平玉片,上加浅浮雕;汉以前的玉器纹饰制作技术,主要是利用细砂研磨成浅浮雕的花饰。到了汉代,由于技术的进步,镂孔花纹和表面细刻线纹增多了,浮雕和素面玉器的表面抛光技术也有所提高,例如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表面磨得像玻璃一样光滑,器物的轮廓线和刻纹也都看上去很流畅。
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之前增多。表面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与神更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是先秦玉器所不及的。这些变化也反映了汉代社会和风俗思想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文化兼容并蓄,当时的玉器制作呈集中化发展趋势,产生了为数不少的宫廷及民间玉作坊。诸多因素影响下,汉代玉器的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