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 朱青生
一、
今天所说的艺术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传统的艺术是“美术”,而今天的艺术是现代艺术,现代艺术注重对人素质的推进,让每一个人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并具有更为完整的人性。
独立的人并不是十分容易做到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常常认为“科学”与“思想”能够使人独立,一般来说,这种认识是对的。但人往往是在有了一定的目标后才进行思考,当目标不确定时无法进行完整、准确地判断和思考。
科学也是如此。科学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推进未知的部分,如果我们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就无从进行判断和创造。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的大量活动都是在理性基础上展开的。
但人性大于理性。人性的完整性包含着理性和理性之外的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于理性的方式,因而很容易在自愿状态下被奴役,被知识和思想所牵制,无法怀疑和反省,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艺术的目的,是在人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感受到限制并试图突破它,这就是人的自觉,这种自觉反过来可以转化为思想和推进科学的动力。所以,今天的艺术已不再被称为美术。
一个人怎能在没有任何前提和指导的情况下,不间断地提高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力量是靠“艺术”来创造的。令我们惊讶和遗憾的是,这一点在中国,不能被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是文化界的精英所了解。
今天,若要使未来的中国能够引领世界,首先需要深切和全面地弄清楚何为当今世界精神发展的前沿,未来世界精神的引领力量在哪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过去的传统,而发达国家并不仅限于继承传统,更强调指向未来的创造;每个文明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而先进的文明并不一味被动地固守差异,而更注重为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理想开创新的普世价值,从而引领世界。只有引领世界的民族,其祖先和父母才会受到当世的尊敬;只有建造了新的艺术和文化,其国民和子孙才会得到后世的爱戴。
毕加索
二、
20世纪有三位人物堪称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杜尚和博伊斯(还有塞尚,虽活到20世纪,成名却在之前)。通过对毕加索的解析就能说明,为什么毕加索会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毕加索完成最重要的作品是在1910年前后,他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描绘的对象拆开来,按照画面的需要抽象成一个完全由他自己创造和构成的作品,史称“立体派”。这项贡献在中国只有很少的人听说过,我们应该真正弄懂它的内涵,因为他的贡献不是西方文化的发展,而是西方和东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之后的新发展,成为在文化领域中国际主义的新成就,毕加索是共产党员,毕加索反对打着社会主义标志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德国法西斯,他维护世界和平,热爱西方中心之外的各种文化和艺术,最重要的是他一生示范了新时代所谓“创意产业”的灵魂——竭尽创造。
毕加索引发了艺术的一次重大的革命。
在毕加索之前,已经有过一次革命,就是以塞尚和同时期的梵高发起的对西方传统的革命。
西方的传统美术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运动等等,在19世纪法国油画中发展到极致,显现为西方艺术的集大成。在这种艺术中,所有的对象是真实的,所用的技巧是写实的,所做的构图是经典的,所营造的诗意氛围是我们可以用直觉触及的。
西方的传统美术感动了徐悲鸿这些最早留学西方并将美术学院系统引进中国的人,也依旧感染着如今一代代中国观众。但塞尚和梵高发起的对西方传统的革命,正是从这个西方艺术的“完美”之处切入,他们的突破是在西方文明的不可怀疑处加入了怀疑。在他们之前,西方古典绘画就是要创造幻觉,努力模仿一个外在的对象——要逼近自然,和真实竞赛!而他们,却改变了艺术家作为一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权利,注重人的感觉、理解和自由意志在创作中的表达,甚至为了突破自我绘画传统的陈规局限,反求于非洲、太平洋原始艺术和古老的东亚艺术,最近正在巴黎开办的梵高大展《日本之梦》(rêves de Japon),再度揭示了当时梵高对东方文化的想象和吸纳。
而毕加索的革命和颠覆是对梵高成就的进一步突破,梵高无论承接东方还是西方,画上的人物风景皆在,只是在如何描绘时加入了自我的感情、理解而已,正所谓“中得心源”。而毕加索则反其道而行之,将构成世界上所有形体的元素拆成一堆散片,拿来作为自己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他手里被自由地用于创造世间所不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让世界多出一个崭新的事物。
因此,艺术发展到毕加索这里,就变得与从前很不一样,他的画本身就是一样“东西”,而不再是对外在世界的追随和模仿,他的每一个作品都给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因此我们说:“毕加索画的不是东西,而他画的画本身是个东西!”毕加索作出这样的贡献,怎么可能不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毕加索的作品之所以好,不在于细节如何做或者做得好坏精粗,而在于他开发出一种重新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他不是按照古希腊的方式,也不是按照文艺复兴的方式,更不是按照他的祖国西班牙的方式,又不是按照非洲的、伊斯兰的或者中国的方式,他是按照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带着人们往前走,从此开创出抽象艺术的一个方向,影响了后世无数艺术家面对世界和现实如何自由地构图和组合创作。这种原发的创造力令人敬仰,令人惊叹。
杜尚
三、
在我看来, 现代艺术革命是西方成为强国的精神原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获得尊严,刚开始是靠武力的强大,但最终则要靠文化的发达。
历史上曾经强大一时的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满清帝国,其威权不可谓不到极致,对人民和国家的统治不可谓不严酷而有效,但是在其治下,没有革命性创造和文化自由的蓬勃发展,其结果这些帝国的历史越久,越不会让人神往和倾慕!文化本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知道人类精神的困境何在。如果今天我们做的事情是其他民族在几百年前已经贡献过的,中国何日可言其伟大?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艺术上一直是在追随,而不是选择去做开创者。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只能保护传统,回归传统,把当代艺术一律归为西方外来的“腐朽”艺术加以排斥。但事实上,恰恰是那些最有创造性的文化对传统保护得最细致和精到,像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保存文物、城市环境以及传统文化遗址方面都要相对好于发展中国家。继承传统并不是生硬地去继承旧形式和陈腐的精神模式,而是当代创造性地转化和开创。
博伊斯
我们日常使用的“美术”一词本来是从西方文字翻译过来的,而且是借用了日本人的翻译,其实“美术”这个词翻译得很不确切。美术源自法语“好艺术(beaux art)”一词,原义包含室内乐、芭蕾舞等供人赏心悦目而专门创作的各类作品。
如果按照西方美术的原则来衡量中国的艺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艺术就被认为是低级的。西方的一个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曾给美术定下一个标准,他认为美术是从用线表现的、单色的、平面的低级状态,向用面表现的、彩色的、立体的高级状态的发展过程。
如果按照这个原则衡量,岂不是中国的书法是最低级的艺术。一般的欧洲人无论如何也看不懂书法,因为他们不明白书法里面包含着另外一套关于艺术的原则!在这种艺术原则之下,艺术品不需要用写实的程度来衡量(像不像),不需要注重人和世界之间的构成关系。 中国艺术的本质在于一个人怎样把他/她的精神灌注到一条线里去,而这条线要尽可能地脱离实际,超越现实,使其达到某种境界。这个境界和我们的生活无关。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人才能从一个普通人变为一个永恒的人。
今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就在于原创性。
不要指责中国的科学家或工人没有原创性,而是中国教育出的这一代人,或者说几代人、几十代人都没有足够的觉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做任何事情应该具有原创性并极尽所能,而不是一味服从前人的规范或他人的好恶,无论前人的规范或他人的好恶所形成的“经典”有多好,一旦成了牵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强制性规范,都会成为一副枷锁、一个牢笼。
枷锁就是枷锁,哪怕用宝玉雕成;牢笼还是牢笼,哪怕用金子铸就。如果没有人告诉年轻一代这些道理,西方传统美术也有达·芬奇、拉斐尔,但是正是因为有了梵高、毕加索,正是他们的现代文化既不限制在自己的特色里,也不限制在任何旧的范畴中(他们甚至还大量吸收中国的传统),才能不间断地创造现代文明,顺带也烧掉了圆明园。
如果我们不理解毕加索,不把当代艺术精神作为公民美育常识,而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因为一时的失意、失落和暂时失败,就缩回去因循守旧,抗拒现代化,我们的后代又怎么可能有原创性?
我们的祖国凭什么获得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我们的父老乡亲凭什么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因为人的素质和价值而获得尊严?
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
—— 王原祁
听陈丹青聊中国山水画
从庄子的 “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 开始,中国人便开始与天地的精神往来。游山玩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联系自然与文化的方式。而这种独特的联系方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山水画。
【 中国山水画的形成 】
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后历代文人墨客在以文言志的同时,也都会借助绘画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露情意。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是国人情思最为厚重的沉淀。
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经东晋顾恺之发展,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 隋展子虔的《游春图》
【 唐代繁荣昌盛的时期 】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
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
一派是以王维为代表,风格飘洒,重渲染,画得比较精简,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 王维 《江干雪霁图》局部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
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是诱起宋代山水画特别发达者之中的一人。”
△五代荆浩《匡庐图》
【 宋代的完全成熟 】
山水画至宋代,已达到完全的成熟,是山水画空前兴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与郭熙。
在风格上,董源与巨然一体,李成与范宽相近,是宋初山水画的两大流派,即“南方派”和“北方派”。北方派雄强挺拔,得秦陇山水之骨法,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南方派“淡墨轻岚”得江南山水之神气,以董源、巨然为领袖,后世认为是南宗山水之正传。董源、李成、范宽被历史上并称为“北宋三大家”。
△ 巨然《山居图》
△ 范宽《雪景寒林图》
到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崛起,号称“南宋四家”,创水墨苍劲的新画风,把北派雄强挺拔的笔法与南派清润浑厚的墨法融为一体。
两宋的山水画犹如山花怒放,绚丽多彩,表现出画家们极大的创造才能。山水画的许多表现方法都创始于宋代。
以皴法而言,董、巨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均为后世所习用;以笔墨言,则干笔、湿笔、破墨、积墨、泼墨,诸法俱备;以布局言,则全景、边角都用。所以汤垕在《画筌》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李唐《万壑松风图》
△ 米芾《春山瑞松图》
山水画的理论在宋代也十分发达。荆浩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前人的理论,写了《笔法记》,为水墨山水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郭熙的《林泉高致》、刘道醇的《山水纯》,补充了荆浩理论,使之日臻完备。
文人画理论的兴起,认为“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提倡山水画重意境、重神韵。这对于宋代及以后水墨山水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 郭熙《关山春雪图》
【 元代,重大转变时期 】
元代是山水画的重大转变期。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为主,经过两宋色彩、水墨交相辉映时期,至元代则水墨占了画坛的统治地位。
元初的赵孟頫强调书法入画,趋向于以单纯的墨色体现色彩的效果。这一提倡,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笔意,使山水画向文人画的方向更前进了一步。
△ 赵孟頫《水村图》
代表元代山水画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提倡作画以意为上、形为次,轻视理法,重视意趣,强调借绘画抒发个人的情怀,从师造化到法心源,这样就从思想理论上冲击了两宋以来相沿成风的旧画坛。
△ 黄公望《富村山居图》无用师卷
△ 吴镇《渔父图》
△ 倪瓒作品
△ 王蒙《春山读书图》
从此,画风大变,不求形似,追求画中见我,并极力讲究笔墨情趣、诗书画印结合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雄踞画坛先后达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 明清,摹古为主 】
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
△ 戴进《关山行旅图》
明代前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势力最大,继承的是南宋马远、夏硅画风而无所创新;
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统领山水画坛,上师董源、巨然,下接“元四家”的衣钵,所画姑苏山水,一派古风,特别到了明代晚期,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中国山水画艺术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
△ 沈周作品 《庐山高图》
△ 沈周作品 《仿大痴山水图》
△ 明唐寅《畫山路松声》
△ 仇英作品
影响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王翚、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也都是如此,“摹古逼真便是佳”。
他们虽有泥古之弊,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不能说是毫无贡献。
△ 王时敏作品
△ 清王翚秋树昏鸦图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以“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
他们以新安江流域和黄山为据地,一扫临古之风,而开创写生之新径。他们不拘一格的画风使清代山水又出现新的高峰.他们强烈的个性及其精深理论,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
△ 髡残《苍翠凌天图》
特别是石涛,既采前人之长,又写生活之真,画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山水画。他在所著的《石涛画语录》中,提出“太古无法”、“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一画”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创见,有力地冲击了几百年山水画坛的沉闷气氛,别开一条新路。
中国地大物博,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丰富多样的地形面貌,成为画家抒情、言志的最佳寄托对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山水画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将天、地、人、自然万物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可能也是山水作为中国画重要创作题材的原因之一。一直到今天,山水风景仍然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对象。
△蓝瑛《仿张僧繇山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