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鉴才的“大楷兰亭”是其中面积最大,也是完成时间最“早”的《兰亭序》。从傍晚五六点开始写。完成后旁观者一片叫好声,但他自己却左右不满意。时近深夜,决意重写一幅大楷兰亭,运笔纯熟,力道遒劲,气象磅礴,浑然一体,至凌晨四五点钟写就,故曰完成时间最“早”。
骆恒光的“长幅兰亭”,长近10米。骆恒光说这件作品很“难”写,是他迄今最大的创作作品。完成后铺满了整个房间。
真可谓,书之风,书之峰;风之峰,峰之风——静静展现在观众眼前的这12品《兰亭序》无形中点出了浙江书风的特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12位书家中,林剑丹的“古玺兰亭”是最难“认”的了,因为它是用战国晋玺文书写成的。“我遍阅文献,六易其稿,专程请教张如元、曹锦炎诸贤,底气十足。”林剑丹笑言,他仅用6小时,此巨幅作品便一气呵成。卢乐群的“对临兰亭”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力,他的《兰亭序》充分体现了其以帖为体、以碑为用的创作思路,灵秀潇洒中兼具高古雄强。萧耘春用漂亮章草写就的“章草兰亭”,展现了一位学者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章祖安的“学院兰亭”,讲求章法布局,行笔疾徐有度,遒劲雄强,在转折起伏中尤多精妙变化。观俞建华的八条屏“隶书兰亭”,笔势飞动,姿态优美,流转开合中别有一番风韵,充满了十足的文人气。观王冬龄的小草书《兰亭序》,气贯一通,酣畅淋漓。
穿梭于12位书法家的草、楷、行、篆中,深深体味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浙江书坛一直追求与秉承的“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的四重传统——开放多元、书学合一和创新进取的浙江书法艺术精神。
“这也是浙美策划此次大展的目的所在。”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如是说。
《兰亭序》是传统的代表。自“二王”以后,流觞曲水余韵不绝,书法大家代不乏人,可以说在每个时期都有一个“浙江书家群体”,标志着那个时代的书法高度,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正是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浙江稳定有序的书法传承脉络,孕育了浙江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兰亭序》是创新的代表。王羲之的字在当时来说是有点超前意识的,它背离了“正统”书风,被视为“野鹜”。以《兰亭序》为代表的行草书,通过长时间与社会审美观的磨合,才得以为后世所重。由此以来,浙江书法非常注重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有机契合,兼容并包,会众合一,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从《兰亭序》看过去,书风书峰12位书法名家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各有创造,体现了浙江书法的文化精神。”省书协主席鲍贤伦坦言,“书风书峰”的首旨就在于梳理浙江书风,传播书法思想,彰显艺术价值。同时,“书风书峰”也反映了当代浙江书家群体优势,确立了当代浙江书法的高度——吴昌硕、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等前辈大师奠定了浙江书法在全国的主导地位,深受他们影响的这12位书家,不仅是对自己书艺的一次突破与超越,更对浙江乃至全国书法的未来影响深远。
书风之峰,书峰之风,交相辉映,极一时之盛——你就是那座高高的书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