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篆刻流派之大發展,有兩大因素,一是以松嫩脆爽的葉臘石取代了硬質金屬印材;二是一批有多方面修養的文人雅士加入治印行列。他們或是書畫家,或是詩人學者,各有其不凡的印外功夫,一旦親手治印,就亟思變通創新。篆刻藝術代代相傳,直到今日,篆刻藝術風格日趨豐富多彩,而愛好印藝之人士也與日俱增矣,本拍賣公司竭盡全力廣徵佳作,以饗廣大藏家。
縱觀拍品明清篆刻名家有歸世昌、吳晉、沈鳳、錢坫、錢泳、屠倬、趙之琛、吳讓之、錢松、趙懿、徐三庚、趙之謙、何昆玉、王雲。晚清、民國至當代篆刻家有吳昌碩、徐星周、齊白石、羅振玉、吳隱、王大炘、童大年、趙時棡、陳師曾、陳半丁、黃少牧、王福庵、周梅谷、楊千里、李尹桑、鄧爾雅、唐醉石、容庚、吳湖帆、吳南愚、喬大壯、王个簃、張大千、沙孟海、方介堪、朱復戡、來楚生、陳巨來、韓登安、葉潞淵,單曉天、吳樸、方去疾、髙式熊、童衍方等。
趙之琛(1781-1852),嗜金石文字,工書法,善山水花卉,篆刻得陳豫鍾傳授,能盡浙派各家之長,為陳曼生推許,功力極深,本屆拍品有“瓶花館主”,刀筆相融,穩健秀挺。
錢松(1818-1860),工書善畫,好金石文字。曾臨摹漢印二千鈕,功力極深。其刀法最有創新,切中帶削,極富立體感。本屆拍品,白文“徐之鑒印”爽利穩健,元氣充足。朱文印即“垕盦”,披削淺刻,渾穆從容,韻味無窮。朱文印“明月前身”為錢松37歲時所刻,四字直橫之筆,動靜變化巧妙,故無平板雷同之憾。此印吳隱為丁輔之得於滬上,頗為珍愛。
吳讓之(1799-1870),為包世臣弟子,精金石考證,工四體書,擅寫意花卉,篆刻“六十年刻印以萬計”,最具功力,治印如寫,運刀如筆,游刃恢恢,若無其事。本屆拍品共計三方,“海陵張文梓樹柏印信”九字印,印面碩大,九字印作三行佈局,以漢篆法治印,注重筆意,運刀則輕淺爽利,字畫交接處,鋒刃之痕顯然而見。白文印“硯山八分”,不斤斤於細微處,縱橫自如宛若寫出。白文印“其實亦無法”,亦為讓翁篆刻精品,爽利圓轉,宛若行雲流水。其款字曰:無上甚得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信心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亦為讓翁心中禪意也。
徐三庚(1826-1890),工篆隸,善摹金石文字,篆隸書法常取天璽碑意,風格獨具。篆刻章法強調疏密對比,結字飄逸多姿,運刀生辣遒勁,鋒穎顯露,風格強烈。本屆拍品有近十方,或取漢篆,漢印結體,或取天璽碑意,或取浙派切刀,展現其尚古求變,通古求變的探索之路。
趙之謙(1829-1884),為晚清傑出藝術家,在碑刻考證、詩文、繪畫、書法、篆刻等方面,都有獨特風格和很高的成就。篆刻取材廣泛,意境清新,自成一家面目。趙之謙印,向來稀少,所存均傳世精品。本屆拍品白文印“譚獻”,用刀簡樸厚實,融合漢鑄印及皖浙兩派之長,大疏大密,大開大合,有“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之妙。譚獻原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同治舉人。歷任安徽歙縣、合肥等地知縣。為章太炎之師。譚氏曾為吳昌碩䂭文集印稿題寫序文。而所鈐之印即本屆拍品,此印之珍貴由此可見矣。
吳昌碩(1844-1927),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能創造性地將诗書畫印,溶冶一爐。“蘭涯”一印,簡樸渾厚,鬱勃蒼勁。此印結體講究,底邊略粗另三邊極細,略施剜缺之法,使印文髙渾蒼厚,氣韻充盈。極具筆墨情趣與金石質感。實為缶老晚年的專科精品。此外,多字印“上海王氏凝祉堂珍藏書畫之章”,吳雲的自用印“歲在庚辰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