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作品中,一對清代象牙人物插屏可賞可玩。牙屏正面為刀馬人物,背面為仕女清賞。人物造型細緻雕出、形態生動,唯留面部不加雕琢,留給觀者更多回味的空間。一尊明代象牙持卷觀音也是同類雕像中的精品。束髮成髻,頂佩幅巾,頭部微微低垂,雙目微睜,面露微笑。體態盈盈,左手抱持一經卷,右臂倚靠石上。身軀扭轉,兩腿呈自在坐,身披錦服,佩戴瓔珞,逸氣十足。其它如明代樹樁形象牙筆筒、頗具清代宮廷趣味的象牙香囊都值得藏家关注。
銅爐中有清早期·野香閣款鬲式爐、清·宣德款獅耳鼓墩式爐,清·玉磬山房款海棠式爐,明·三草堂造馬槽爐等文房銅爐都各有特色。
1. 清·春水堂款紫砂壺
高:8.5cm 長:13.4cm
2. 清·間中清正山水主人款朱泥梨形壺
高:10.5cm 長:13.7cm
3. 清·陳鳴遠款紫砂南瓜壺
高:13.3cm 長:17cm
4. 清·陳鳴遠款松段紫砂壺
高:8.5cm 長:16.4cm
5. 明晚期·惠孟臣製鋪砂圓壺
高:12.6cm 長:17cm
茶香共宜,有件明晚期惠孟臣製的紫砂,可謂難得。所用泥料體現出明末清初泥料的質感。半圓形蓋,上有葵花凸起開光,頂部圓鈕。頸部收,圓肩,底部微微內斂,圈足平底。壺嘴彎曲上揚,頗有挺拔之勢。底款:壬午中元惠孟臣製於香玉堂。竹刀刻削,字畫秀雅。可見惠孟臣的風貌。
在古代工藝品中,佛像通常由於信仰的因素而被作為一個單獨的門類。古代佛造像供養者和施造者都心懷恭敬,在這種清淨之心的感染下所製佛像同樣傳遞著佛法的慈悲喜舍。無論信仰與否,如平心以對便會在這些佛造像的神態、目光中感染到一種靜穆與安和。同時,那種精緻、曼妙的工藝也會帶給藏者另一種藝術的感染力。
像明代一尊“錢塘陳以德造”銅鎏金釋迦牟尼佛,一手結禪定印、一手結觸地印,法相莊嚴又含慈悲喜舍之態,不僅鎏金在同時期佛像中堪稱上程,所穿袈裟上的紋飾也細緻精微,每一處衣紋的處理,每一處體態的轉折都給人一種優美而端莊之感。背後底座有供養人款識“錢塘錢以德造”。
其它如明·銅漆金自在觀音、明·铜鎏金男相观音都值得靜心品觀、隨緣珍藏。
元—明 周魯封藏靈機式懷古琴
琴長:118.5cm 額寬:9cm 肩寬:20cm 尾寬:17cm
今日古琴收藏常講求流傳有序,此次西泠秋拍中的靈機式懷古琴曾為清初琴學家周魯封收藏。周魯封是一個精於琴律亦善琴學考證的琴人,在清初安徽地區很有聲望。廣陵派琴學名家徐祺所編《五知齋琴譜》自編成後一直沒能付梓,徐氏子徐俊在遇到周魯封後,與其商榷、考定,並在周氏的鼎力相助之下《五知齋琴譜》方得以傳世,并成為清代以來流傳最為廣泛的琴譜。可見周魯封對琴學的貢獻。這張靈機式懷古琴琴上銘文:“1.知音世所稀”2.“冉冉溶溶聚氣以成,油然而起勢逐雲縱”。下有周魯封藏的銘印。周魯封是清初之人,但據琴的形制至少為明代以前的遺物,從漆面可見琴的底灰中加入綠松石、蚌粉、鹿角灰、朱砂等物,俗稱八寶灰,年代久遠數經修整。漆面呈現牛毛斷、蛇腹斷等斷紋。琴尾以紫檀雕刻雙螭銜靈芝的紋樣。撫弦聽音,聲音渾厚、松透,為今日流通古代遺琴中的上乘之品。
這張琴還經現代著名古琴家劉少椿收藏,後來轉贈給美術教育家施世珍。施世珍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科,先後任教于山東大學藝術系、南京藝術學院、杭州國立藝專。在南京期間琴學得劉少椿之傳教,兩人亦師亦友,在離開南京時劉少椿先生以此琴相贈。
施世珍因喜歡彈琴,家中藏琴頗豐,但仍沒逃過文革的厄劫,數張古琴皆毀之一炬,惟在金華老家中的一二張古琴得以倖免。施先生的子女如今也已年逾花甲,家中無人通琴,一直擺在家中很是可惜。得知今年西泠春拍古琴專場獲得圓滿成功後,老人特意從家中拿出這張琴,以待方家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