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艺术品机构的金融化和金融机构的艺术化对于中国人还比较陌生,吕益民举例说,比如大家都知道苏富比、佳士得,是老牌的、而且是垄断的艺术品拍卖机构,同时也具有某种金融的性质,它可以直接为客户提供担保、抵押、评估、贷款等等融资性的服务,这纯粹就是一个金融服务。另外艺术品机构的金融化还包括艺术品机构本身的证券化、资本化。同样以苏富比、佳士得为例,这两家拍卖行在上世纪70年代分别在纽约和伦敦上市,本身就是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本身就实现了它的资本化和证券化。
谈到金融机构如何艺术化,吕益民同样介绍了国外的情况,像摩根、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机构,一方面拥有自己的博物馆、美术馆,把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艺术品本身,尤其是顶级的艺术品肯定是一种资产。银行可以配置黄金,可以在美元、欧元和其他的储备货币之间进行配置,为什么不能配置一部分艺术品呢?”另一方面,这些金融机构也为客户直接提供艺术品投资方面的一些服务,包括评估、鉴定、保管等等,现在艺术机构能做的事情,他们几乎都在做。
3 投资型资金还不是市场主力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这几年金融机构在艺术品行业快速扩张,尤其是今年各路文交所异军突起,但是一纸38号文却把全国一半以上的文交所逼进了死胡同。于是,关于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因此第二届高峰论坛提出的“整合:艺术金融化与金融艺术化”的单元议题讨论得尤为热烈。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雕塑部负责人柴宁介绍,现在在整个艺术品交易里面,的确有很多不同的金融机构的一些理财性的基金产品,他们已经在尝试着去购买一些艺术品,虽然规模目前还不是很大,也还不是中国现在整个艺术市场购买的一个主力。这种情况尤其是今年比较明显。但他也强调,”现在艺术市场里并不全是投资性基金,还有很多其实是给整个艺术市场提供一些融资、抵押贷款、金融服务性质的基金。就我所知目前艺术市场里这一类基金占的比例大过直接投资艺术品的基金的比例。”
柴宁认为,如果艺术市场购买的需求都来源于投资性资金,这可能是艺术市场泡沫比较严重的时候了。他说:“至少在现在,目前市场的需求主要还是来源于个人的收藏、机构的收藏。而投资性的需求,相对来说是补充性的,当然有很多个人的收藏也带有一定投资的性质,但是它不是纯粹的、像买卖股票一样的投资,它有很多个人的爱好,包括消费的动机在里边。所以现在总体来说,艺术品的金融化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我个人并不是特别期望最终会发展成艺术品完全的证券化或者完全的成为一个投资工具,还是希望艺术品能够保持它最主要的一些功能。”
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益民表示,最重要的是为高端客户和投资者寻找到更好的、更合适的投资机会。所以完全是站在投资的角度去看艺术品市场。世邦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何亦农则从金融学角度阐释:金融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是死路一条,进入艺术品行业就是其中的一种创新做法。
也许有人会觉得金融介入艺术就是一种投机行为,但是何亦农更愿意称其为一种金融行为,她认为金融进入到艺术品行业后,首先是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的,要符合金融的价值规律、运行规律,其次才是依据艺术品这个载体的特点以及特殊性来进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