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证券化”、“艺术品金融化”,2011年的艺术品市场,这无疑是最热门的词汇。从屡创新高至理性调整,进入“亿元时代”之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有着怎样的新趋势?新动向?新视野?
12月14日,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艺周艺讯》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最重要的艺术品拍卖、画廊经纪、艺术收藏、艺术市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等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及近300家主流媒体代表,再度聚首岁末,以“资本时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与收藏”为主题,围绕艺术金融化的焦点,对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以及艺术资本市场的格局展开个多方面的讨论。
1 “亿元时代”之后是“资本时代”
自2009年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突破单件拍品的“亿元”纪录之后,明代《十八应真图卷》、宋代《局事帖》及《朱熹、张景修等宋元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纷纷告破“亿元”大关,以不可抵挡的趋势开启了2010年的“亿元”之门。随后的事实证明,2010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名副其实的“亿元”之年——历史跨入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迈进“亿元时代”。
时至今日,“亿元”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早已不是问题。即便是发展不过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人们也在开始议论:张晓刚的单件作品过亿不过亿?不管议论的过程和结果如何,这个议论的出现,本身即是对中国艺术品行业热度的证明。伴随这热度,整个2011年,各种资本团体和力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与步伐,抢滩登陆一般地进入艺术品交易、收藏、流通和展示等各个环节。“文交所”、“证券化”、“艺术品金融化”一时间占满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如果说“亿元时代”不失时机地概括了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的状况,那么2011年,无疑便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本时代”的来临。
然而部分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热度保持警惕的观点却表示出这样的担忧:眼下涌入艺术行业的资本,大多是由于全球性的经济疲软以及国内股市、房市等其他投资领域不景气所致。而面对“资本时代”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是从事艺术品交易的画廊、拍卖行,还是刚刚开始关注艺术的金融机构,都需要冷静地思考:这个机遇究竟只是一次市场能量的迸发,还是因为真的历史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中国艺术品的价值得到了世界应有的关注?在第二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上,来自拍卖行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分别对艺术金融化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 西方经验值得借鉴
今年的艺术品市场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基金,吕益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情,表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能够意识到艺术品市场是值得投资的,是能为他的高端客户带来一定回报的场所。
对于艺术金融化的前景,吕益民则表示可以借鉴国外艺术市场走过的道路。他说:“我们研究国外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轨迹,会发现其实早在几十年以前,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涉猎艺术品市场。”
作为最早在国内倡导艺术金融化的人,吕益民详细阐释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品金融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二是艺术品机构的金融化,三是金融机构的艺术化。“艺术品一旦成为一个市场,开始出现艺术品指数,实际上就是一个资本市场,艺术品指数的出现把艺术品变成一种投资品,让更多的机构在内投资有一个风向标。”艺术市场出现各种金融机构、各类基金,都是艺术品金融化的一种标志,这种现象现在在中国也已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