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展览是美术馆的生命线
http://www.socang.com   2023-06-14 15: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年,全国美术馆开始实行免费开放,人们在欢呼之余也在思考,美术馆是否能吸引更多非专业观众驻足?美术展能否常办常新,持久保持新鲜活力?十多年过去,当年的疑问有了答案。可以看到,美术馆建设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良性发展。美术馆的数量迅速增加,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同时,美术展览越来越多地走入了大众视野,人们为欣赏经典作品排起长龙一睹为快。其中,美术馆硬件的提升、配套服务的完善以及展厅环境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更为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精彩展览是美术馆能够出圈的核心因素。

  可以说,好的展览是美术馆的生命线,这条线连接着藏品、展馆与观众。通过举办优质展览,可以打通壁垒,将多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就是其中一个缩影。2012年,文化部组织实施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的就是增强美术馆展览策划能力,推进其专业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此后每年,美术馆在固定时间内集中推出一批馆藏精品展览,同时举办学术研讨、公共教育、出版宣传等配套活动。“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人民的形象”“字里千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拓片展览”“沧海一粟——刘海粟作品陈列展”“痕纪:浙江现代版画系列展”等均是展出季期间推出的精品展。美术馆通过策划馆藏精品展,充分展示了美术收藏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同时促进了国家美术资源共享和活化利用。时至今日,活动已成功举办11届,共推出了370余个展览项目,参展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对展出季活动进行完善优化,鼓励各地突出时代主题,创新办展模式,加强馆际合作、巡展和美育普及,共推出了60个展览项目,展出作品超过7000件。

  应该说,精品展是美术馆工作的助推剂与催化剂,将美术馆的收藏、研究、交流、公教同时带动前进。首先,展览盘活了典藏。藏品经年累月搁置在库房里只是一个物件,经由展览活化后才能发挥其时代价值。美术馆展出经典作品不仅是对艺术家和作品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和历史负责。如中国美术馆为加强对藏品的利用,持续推出典藏系列展览。2014年至2021年,中国美术馆共举办“典藏活化系列展”百余个,藏品出库量达1.6万余件/套。同时,展览也带动了收藏。自2014年10月以来,中国美术馆通过为国内外大师、名家办展,接受捐赠和征集作品已达13000余件。再如,安徽省美术馆建成开放一年来,举办了20多场展览,迎接了70余万名观众。凭借着展览带来的影响力,藏品量也随之得到丰富,一年时间共收到美术名家作品2300余件,涵盖了国画、书法、版画、油画、漆画。同时,安徽省美术馆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收藏经费由去年的五百万增加到今年的一千万。

  其次,展览促进了学术研究。好展览离不开学术研究支撑,作品的选择、阐释以及呈现,依靠的是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有做好扎实的研究工作,展览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北京画院作为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艺术机构,从2005年举办第一场齐白石作品主题展览起,十几年来已经策划举办了50多场齐白石的展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不断地从学理上对藏品进行重新梳理和历史构建,深挖根基并拓展边界,展览不断求新求变。近期该系列展在湖南美术馆展出,将多媒体与作品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参观人数近60万,节假日超过1万人。

  再次,展览激活了公共服务。美术馆承担着化人、育人的职能,是拓展大众艺术视野、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场所。展览是美术馆进行美育的重要载体,依托展览进行艺术讲座、交流分享、工作坊等活动,让观众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武汉美术馆立足于武汉水墨双年展举办了艺术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将配合每个展览的艺术教育活动连接起来,便形成一个全面了解水墨的系列性教育项目。同时,武汉美术馆还将展览与戏剧、电影、诗歌等进行跨界组合,让美术馆的公教活动充满趣味性与参与性,在“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的展览期间融入德彪西的音乐,让观众在美术馆获得多层次、全方位的观展体验。

  对于馆舍不大、馆藏有限、藏品单一的小型美术馆而言,难以进行规模宏大的展览,但仍然可以立足自身特点、发挥优势,以达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如潘天寿纪念馆多次推出潘天寿写生研究展览,希望以潘天寿的写生研究反思20世纪中国画问题,通过以点带面触及美术历史和理论问题。

  在美术馆日益融入大众生活,甚至成为文化新地标的今天,全方位提升美术馆水准是未来持久性的工作。不断策划推出高水平展览,助力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才能让美术馆充满活力,继而用艺术资源促进人民群众审美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生命线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4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