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创作,2003年该作品荣获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攀格林”奖人物肖像雕塑同人物画一样,也有三重境界:一是形似,做得逼真,就像真人一样;二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做得生动传神;三是大写意,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为创作对象,使作品升华到哲学层面,引人深思。如上是我欣赏吴为山雕塑作品时的一点体会。
吴为山的作品,不单带给观者视觉的震撼,而且令人陷入心灵的沉思。我曾经面对他的人物肖像作品良久沉醉,感到他对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的选择和理解、挖掘,超越了一般的意义而进入了哲思层面。这是人物肖像塑造的新境界,是大家大师的境界。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子》《黄宾虹》《马克思》《毛泽东》和《鲁迅》《雷锋》等,每一尊,都胜过一本厚厚的书。作品不再是某种具象的刻画呈现,而是产生了理性的飞跃和诗意的升华——这些超越了形似层面的人物,已经升华为哲理与诗意的结合体。面对他们就像面对一座高山或一片大海,那种峻拔浩瀚与恣肆汪洋,那种浸润在形象背后的思辨精神,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心灵和思绪,使我深切意识到,在造型艺术的创作中,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所形成的审美震撼力,超越了所谓的“形神兼备”而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在这里,一加一远远大于二,其结果不单是产生诗意的共鸣,更使人感受到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深刻内涵的强烈吸引和催人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吴为山对美术的理解已超越“造型”本身,进入了更理性的美学高度。这是大家和大师必备的素养和品质。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只会钉锅的小炉匠,无论手艺多么娴熟也不会成为大国工匠,大手艺人需要通才而非专才。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就透着通才的宽博与透彻,这实质上体现了他对文学及相关学问的热爱和不断学习的态度,这也正是他的作品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重要原因。比如面对他不同时期创作的众多李白雕像,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耳目一新的意境之中。特别是《把酒问青天》,构思奇特、意境悠远;作品体量不大,但造型特别夸张,显然是从诗人的诗境中吸收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彻底冲破了人物具象的限制,穿越了古今,进入辽阔无际的诗仙忘情意境;这是人物雕像的至高境界,是追求功利之作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
总之,吴为山的雕塑,特别是那些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人物肖像作品,是形象化的哲理,是立体化的抒情乐章,更是他不同凡响的美学追求结果。在当今之世,这些作品犹若暗夜中的星辰、雾海中的明灯,令人眼前骤然一亮,浑身为之振奋。
作为众多美术“发烧友”中的一员,多年来我都默默关注着这位艺术家的追求与攀登足迹,他的成长与创作实绩令人振奋。他大量优秀作品的横空出世,和来自创作及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概括,树立起一根标杆。无论是在典雅的美术展厅,还是在公共活动的露天场所,面对吴为山的人物肖像雕塑,我都会被作品不同凡响的追求和其中的思辨力量所折服,作品丰富广博的内涵与超越时空的诗意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对当代美术创作充满信心。我常想,好的雕塑是有生命力的,吴为山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新的内涵和艺术创造的追求,都值得反复玩味和深入欣赏。哪怕是一件体量很小的作品,也会令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印象。
吴为山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让人感到很亲,即亲切、亲近、亲热,就像他的人一样,平和亲切,言行举止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他的仪表与表达内心世界的形式都是平和而质朴无华的。这不单是令人感到亲切、亲近,更搭建了一道与观众彼此心灵相通的渠道。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和丰富情感,用最接近普通人的审美情趣来诠释和呈现深刻、新奇的内涵,这是吴为山的追求,也是他的艺术不同凡响的境界。作品的每一道泥痕、每一条刀印都倾诉着他的真善与纯美,他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作品注入真善美的情感,这正是吴为山的作品震颤人心灵的佳妙所在。
“哪怕我并不认识作者本人,但却感觉到心灵的互动与相通。”这是一位美术“发烧友”对我讲的,他是吴为山雕塑的热爱者。我们并不认识吴为山,只知道他是一位雕塑家。他犹如一棵大树,真正成长于中华大地深厚泥土中,胸怀祖国又放眼全球。他的成长经历同他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美学论著、他在各种场合的高见主张都告诉我们,无论从思想境界、理论修养,还是爱国情怀和艺术水准而言,吴为山都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由此我想出了两句诗:江南才子塑美极,心胸似海方为山。的确,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如同他攀登艺术高峰的深沉足迹,在史学、文学、美学、书法和绘画,甚至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领域中,他都做了广泛深入地学习和探索,而这种涉猎与修炼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他的雕塑作品中,这就大大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思想内容。
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我还明显读出吴为山是一位“守正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含蓄而不阴暗晦涩,浪漫而不轻狂离谱。显然,他绝不是那种一味猎奇的所谓“另类奇葩”,更不属于那类迷失方向的人,而是始终遵循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一个文艺家而言,达到二者的高度统一,便是攀登上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