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明:学习、生活、创作
http://www.socang.com   2022-04-11 09:40   来源:中国美术报

林曦明 金沙江边图 纸本设色 55cm×44cm

 

  林曦明(1925-),原名正熙,号乌牛,浙江永嘉人。擅长中国画、剪纸,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名誉会长、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等。作品有《红梅时节》《水满鱼肥》《太湖之歌》《牦牛图》等入选全国美展。出版有《林曦明画集》《林曦明剪纸选集》等。

  我学习中国画,还是从写字说起,记得10岁上私塾读书时,当我走进课堂的第一件事,是老师教我写毛笔字。那描红本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可作人,可知礼也……”每日上午、下午,上正课之前要先写字。

  我生长在浙南山区,家乡的山山水水,风景是美的,但人民生活很贫穷,何处有纸店?只有香烛店里,有时有毛边纸或大红纸之类的东西。于是我父亲向村东的中药店里要来旧的账簿来练字。我先学颜真卿和王羲之,后学《张黑女碑》。

  数年之后,我跟父亲到山里干活,是一个大暑季节,天气酷热,一天中午到一个寺院去避暑。这寺院不大,叫“云光寺”,只有三五个和尚,其中两个小和尚名叫赞虚和赞荣,他们每天念经、劳动之余就是练习书法,我从寺院的一间偏屋的窗口望进去,他俩正在聚精会神地练字,临的是董其昌的行书,只因贫穷,用的是一种粉蓝纸装订的大本子,大约有20来页,书写时不用墨,一支白毛笔蘸着清水写在这粉蓝纸的本子上,从第一页写到最后一页,因为纸能吸水,干后无迹,就这样连续不断地写着、练着……我看此办法颇好,于是也学着练字。学过的字倒有好多种,开始学颜真卿、王羲之、《张黑女碑》,后学文徵明、董其昌、杨维桢,还有《天发神谶碑》和《龙门十二品》,现在又学金冬心和伊秉绶。但从未想当个书法家,学字的目的是为了学画,书画同源似乎从小就有这个意向。

  14岁时,随父学艺,从事民间美术工作多年,画过庙宇中的壁画,农家女儿出嫁时的嫁妆——木器上的金漆画或叫描金画,是以线描为主体的白描,还有泥塑和剪纸。

  为了学好手艺,在农村只有《芥子园画谱》(传),其中有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等。白天跟父亲去做工或种田,或上山砍柴,只有晚上可以学画,夜深了,母亲见我仍未睡,明天又要劳动或许是家中灯油无多,就起床把灯吹熄,我又不罢休,便以竹簧为灯,继续画画。

  1942年,开始从师学习中国画,我的老师是温州地区最有名的古典人物画家苏昧朔先生,我在他家中学画四年,白天学画,晚上教我读古文学,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待我亲如儿女,使我进入中国画之门,又加之自己的努力,艰苦奋斗,十年无法变有法,苦学苦练入门径……并于1946年在故乡温州市的神州画苑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那时画的大多是人物画,反映人民生活,有《乞丐图》《卖花女》《渔樵耕读》《牧童短笛》《农耕图》,还有《木兰从军》《苏武牧羊》《闻鸡起舞》《关公读春秋》等等。记得那时已在追求水墨大写意画法,渔、樵、耕、读、乞丐之类的题材,用水墨画更是可以发挥笔墨的艺术效果。

  1949年,我在乐清参加土改工作,有机会经常与农民生活在一起,那时感到入画的题材很多,但从古典人物画转过来画现代人物,又有力不从心之苦,于是改为用剪纸艺术去反映人民生活。当时因为报社、出版社的需要,剪纸在报刊上发表,黑白分明,制版效果很好,也是练习用线、造型的好机会。学习中国画,能有机缘向民间美术学习,极为重要。在此我的学习,有文人画和民间画几方面。尤其是民间画中的用线,那些如同京剧中的大锣大鼓的用色,这样大块面的用色、用墨,把它用在国画的笔墨之中,显得很有力量。多年来,我想把文人画与民间画融为一体,经过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954年我到上海工作之后,眼界大开,上海画家多,要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开始拜王个簃先生学习花鸟画,同时也学习吴昌硕先生的艺术。王先生的画接近昌硕翁,在继承吴派艺术上最为全面,诗、书、画、印之外,还能弹弹古琴。我到了上海,以为自己是一头野牛进了百草园,可以吃的青草太多了,但总要有选择地学习,学习花鸟画的同时又想学习山水画,传统功夫最深的画家是贺天健先生,准备拜他为师。他说我年纪太大了,从宋、元、明、清开始已经太晚了,因此而作罢,但我学习山水画的心不死。还是自己去奋斗,无师倒是多师,立得高处看,上海的画家中最为突出的是林风眠和关良先生,于是我找他们做朋友,并登门拜访。乃一见如故,似曾相识。他们没有大画家的架子,我算是有幸成了林先生家的座上客,一谈就是半天,一看新作就是上百幅,常常被那清新、爽朗、流畅而又厚重的画风所折服,使我印象极深,久久不能忘怀。从此以后,那笔简意赅的画风,成为我苦苦追求的目标。

  我的大多时间是画山水画,有时也画花鸟画,画的动物最多,画水牛、牦牛和鹿群或其他鸟类动物,有时单独画花卉,我喜欢画荷花、茶花和牡丹,当时的画风在追求粗野、豪放、流畅、潇洒;有时在追求白石老人或林风眠的意趣。近年所作又向另一方面转移,有时甚至堕入汉画的深渊,把对象画成漆黑一团。我对黑色最有兴趣,以为黑色在中国画中要占主要位置,也是最有力量,“黑色是色彩的皇后”。或许是受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影响,对积墨、宿墨、焦墨、淡墨,有着特殊的兴趣,但也不愿走绝路,如果有一天走到了尽头,又能省悟,回过头来,或许会全用色彩作花鸟画。我不怕他人说我坏话,我曾吸收不少西画中的画法,用来充实、丰富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加强笔墨的表现力,要学习传统但又不想走传统的老路。如果说,我的任务是表现今天和明天,这还是远远的不够。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艺术家,要省悟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固守陈法,千年不变,实在是无知也无出息了,它将被社会被人们所淘汰。

  我的发展道路,可能会从具象走向抽象,我以为艺术的抽象比较具象更为丰富、更富想象力,它将走向无限、走向未来。

  时代的发展,人才辈出,凡是比我画得好的同志,都是我的老师。在我学习的生涯中还有两位老师,这就是李可染和石鲁。在60至70年代,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教中国画时,就把李先生的“艺术笔记”摘录下来,翻印给学生。我没有多大本领也无经验,要学习山水画,我主张重看今人师古人,就要向李可染和石鲁二位学习,他俩是当今中国画大师。

  我常常想到八个字,那就是“现代意识”和“民族精神”。这八个字很重要,因为我们画的画,是给今天的人看的,没有时代精神不行。笔墨很重要,但必须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山水画也应有真山真水的时代气息,我较为重视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观摩、写生,或者拍点好的照片来。大自然以浩然正气震撼着艺术家的心灵,她能唤起民族的自豪感,使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表达心灵世界的艺术语言,更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使自己的作品受到更多爱好者的欢迎。

  生活总是那么感动人,我每到一处,总是有一种“好山好水看不足”的心情,总以为这是第一次来,以后还会多次地来,有一次我在井岗山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到了天黑不能回家,几位同行还从遥远的住地打着灯笼上山找我,幸亏我没有被“山神”吃掉。

  1976年的秋天,我到黄山茶林深入生活,独自坐在一块丰盛的玉米地里写生,全神贯注着,画那“雨后青山”。阳光从云层中穿出,射向远远近近的山峦,色彩的变化极为神奇,有一种大自然的神秘感,真是难以言表。我画着、画着,在不知不觉中,我觉得我的背上一阵发痒,原来是一只大蝗虫,把我的“的确凉”衬衫吃了一个大窟窿。

  山使人陶醉,引人入胜,我爱山,所以画山,它能使我忘却一切。多年来,我走了不少路,爬了不少山,也画了不少画,为的是一心想把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为己任,把好山好水写入我的画卷。

  山若有灵,山有震人肺腑的精神力量,它给我以生活的启迪、生命的力量,“踏遍青山人未老”,愿山河日新,天地长存。(1992年4月于富春江依绿园)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林曦明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