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作为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曾被喻为“十九世纪两个天才艺术家”中的一位。他穷尽一生追求绘画艺术,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绘画美学思想理论,对二十世纪画坛影响巨大。
梵高一生致力于绘画探索,受荷兰画派、印象主义画派以及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他在题材、色彩、线条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革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夏皮罗在《论凡高的一幅画》中提到“他的书信包含着关于绘画问题的令人惊叹的、富有启发性的论述;人们可以从他的书信那些零碎的论述中构建一种完整的美学理论”。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宗教成了他降临时就伴在左右的信仰。弟弟提奥在随后降临人世,并成为哥哥一生的追随者。梵高成年后在画商叔叔入股的古比尔公司的一家画店里打工,他发现了自己对绘画异乎寻常的敏锐度和鉴赏力。对艺术的这份洞察使得生性偏执的梵高无法接受买家保守的审美趣味,于是他带着不妥协的艺术理念告别了画店,投入了对宗教的热情中。很快他被旅往博里纳日的矿区去传教布道,正是在博里纳日,目睹了底层工们穷困潦倒的生活、随时逝去的生命之后,梵高突然意识到了上帝的缺席,宗教并不能带给这些穷苦的人民任何帮助。他萌发了画工生活的想法,因为那些所谓的救助者路过又迅速离开,不下到矿坑,他们不可能对博里纳日的真实情况有所了解。于是,启笔作画的信念扎下根来。
1881年,梵高来到海牙,开始跟着表哥毛威学习水彩和油画。他大量的练习,与毛威交流,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同年夏天,在愜意的作画生活之余,他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表姐。接下来,表姐的无情拒绝开启他人生的另一条路,剌激他将满腔的执念更加疯狂地转移到了绘画之中。于是梵高更加投入的创作,高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并且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1883年12月,他与他的模特西恩一同到了荷兰北部,当地的农民与土地萦绕了他很久,成为他最早的大幅油画作品《吃土互的人们》印象的来源。然而,入不敷出的生活最终导致梵高离开了这里,选择到巴黎与弟弟提奥一起生活。在当时艺术家云集的巴黎,梵高结识了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高更等等画家,以及在画家圈子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唐吉老爹。这场志同道合者们的聚会大大影响了梵高的创作风格,他的画面变得明亮起来。
1888年2月梵高来到了气候宜人风景秀美的普罗旺斯,在阿尔住了下来。这个时期,他几乎没日没夜的创作着,并带着崇敬的心情极力邀请高更到来。月,高更来了,然而仅仅两个月,他又匆匆离去。两人之间的这段故事带着一股神秘的色彩,被后人津津乐道。但不管真相如何,事实是梵高的确开始有了早期精神疾病的征兆,并于年月被全村村民联名送入了圣雷米精神病院。梵高在精神病院中依旧没有放弃作画一一透过房间窗户栅栏刻画院子、身体较为健康期的外出写生、对前辈大师作品的记忆临摹和再创造……他创作了一系列的画作。他觉得似乎在绘画的时候,自己才是清醒的。1890年,梵高的一幅作品在提奥的极力推荐下出现在布鲁塞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似乎开始注意到这个青年人的非同寻常。
一切境况看似即将进入上升的阶段,梵高却远在巴黎南部的奥佛,于1890年7月,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年后,提奥也随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