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颂(纸本) 1983年 赖少其家属藏
赖少其,以毕生的艺术努力和实践,为中国传统版画、国画、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弘扬,特别是对“新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博学多才,诗书画印皆能,于书法一门,“赖体”早已引起学术界关注。但是,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其大量革命题材的书法作品所具有的革命底色和审美特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独创“赖体”的承古开新之美
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蕴含着艺术家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闪耀着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上世纪80年代,赖少其书法就被业界誉为“赖体”,特别是作为构成“赖体”主要风格的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书法作品,充分反映了赖少其的艺术传承、艺术取舍、艺术创造和艺术坚守,为我们梳理、分析和总结“赖体”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赖体”的界定,从广义上说是指赖少其所有书写过的书体,而从狭义上说,也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主要是指他以隶为主、以楷为辅、楷隶融合的“那一个”隶书书体,如《凭吊》《太平湖上行》等。其行书书体虽然也有“兰亭”帖学的传统和碑版的嵌入,写得灵动自然、畅意洒脱,但是风格的鲜明性和感染力尚不能与其隶书的价值比肩。从赖少其留世的经典作品数量来看,行书与隶书相比也是相对较少的。由此,界定“赖体”的范围,以便于更集中、更深刻地研究和传播“赖体”,让“赖体”的精神和价值真正成为引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范例。
“赖体”的整体风格是沉着凝练、浑朴率真、寓谐于正、拙巧相生,具有浓郁的“金石气息”和稚拙的“天真童趣”。为了塑造自己的书风,赖少其坚持以我为主、善于取舍的学术理念,在上追东晋“二王”、唐代欧阳询,近法清代邓石如、伊秉绶、郑板桥的基础上,最后以金冬心为仪范,心摹手追,清本溯源,融合改造,终成自家风貌。从赖少其1938年创作的《题龙石》作品风格可知,其青年时代就开始学习金农书法,并已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与晚年作品相比,艺术感染力尚嫌不足。赖少其自己曾说:我学金农“漆书”是为了题画,至于形成自己风格则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
创新是文艺发展的永恒动力。赖少其具有艺术家最为重要而可贵的品质,就是敢于超越古人、超越自己、不断创新。他早年学习木刻艺术,因善于在题材、形式和刀法上创新,被鲁迅称赞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到安徽工作,带领一批安徽的版画家大胆创新,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特点的精品佳作,成为“新徽派”版画艺术的主要开拓者。晚年他不坠青云之志,又实现了“丙寅变法”,不仅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也将中国画的时代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长期的书法学习实践中,他时刻没有忘记创新,立争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升。他将木刻的刀法与笔法融合,以刀为笔,强化了线条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美感。他将邓石如线条力感、伊秉绶的装饰意韵与金冬心的稚拙趣味有机融合,变金农“漆书”侧锋用笔为中侧并用,转折处掺以圆浑,充分彰显雄浑朴厚的美感。晚年又融汇《好大王碑》 《石门颂》和“龙门二十品”,形成更加鲜明的“赖体”风格。用笔碑帖结合、楷隶结合,完全超越了金冬心“漆书”的格局,向着苍劲浑厚、自然生动的审美高度跃进。结构端庄凝重、大小相间、巧拙相生、丰润朴茂,有的巍峨雄壮、威武凛然,有的稚拙天真、童趣烂漫,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召和耐人寻味的审美熏陶。
“革命底色”的诗书并茂之美
赖少其1915年出生,2000年去世,在85年的沧桑人生中,从少年时在广州从事新兴木刻运动、投身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长期戎马关山、颠沛流离、回旋战斗于烈火硝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亦官亦艺的9年徜徉海上、26年迷情黄山、14年回归广东故里的漫漫人生之路,他以挚热的文艺情怀和高超的文艺水准,亲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书写了革命人生、艺术人生和社会人生激越交响的精彩华章,完成了一个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的形象塑造。这种形象为当下文艺家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树立了榜样。
赖少其的形象是优秀的文艺战士,艺术的底色是革命精神。他的革命题材书法作品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精神,表现了这种崇高的美。赖少其革命题材书法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容大多是自己所作的诗词歌赋。这既体现了赖少其综合艺术修养的全面和高深,吻合了传统经典书法创作“书文合一”的模式,也为实现诗意与书意相互生发、书艺与文思协调表达提供了可能。书法家书写自己的诗词文章,不一定都能出精品,但经典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书法家自书自文的结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是书文并茂的经典案例。从赖少其艺术馆提供的赖少其自书革命诗词书法作品照片资料来看,首先感觉赖少其中国传统诗词修养颇高,无论诗或词,押韵、平仄、对仗和词牌运用都符合古诗词的一般要求,同时在诗思、诗意、诗境的营造上也都能信手拈来,著手成春。其次诗词题材大多为回忆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情感真挚饱满,诗境开阔宏大,诗思发人深省、令人振奋,充满着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书法表现来看,使用书体主要是隶书、楷书和行书,有些作品还是多种书体糅合。如颇具“赖体”特征的楷隶结合的《凭吊》和楷隶行草四体糅合的《浴血东流山》等。作品尺幅、形式以四尺对开横幅、条幅和四尺斗方为主,大幅作品较少。从表现风格来看,尽量将书体、书风与诗意、诗风吻合,有如《凭吊》的慷慨悲凉,有如《太平湖上行》的雄浑静穆,有如《赤石颂》的气势飞动,有如《归乡吟》的辗转悱恻,很好实现了诗意与书艺的融合,彰显了赖少其革命题材书法作品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审美境界。
“书如其人”的人书互赡之美
书法境界是书法家主体思想观念、性格特点、学识修养、专业能力和审美理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书如其人”理论不仅为书法评论能够站在主体、客体、本体“三位一体”的格局中综合考察评估书法价值提供了哲学范畴,也为书法的学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也就是说,书法家主体的素质能力建设是提高书法水平和境界的关键。如在艺术家全面素质的塑造上,赖少其始终注意把握好理想与现实、做人与为艺的关系,努力做到在服务时代、服务人民中展现艺术价值,成就艺术人生。1936年《木刻界》杂志登载了赖少其《我是怎样木刻的》文章,文中写道:“我为什么要刻木刻呢?这个大前提是万万不可忽略的。我们说到这一点,那便有对于整个社会认知的必要。譬如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怎样受帝国主义直接间接压迫,而最大多数的民众又是怎样受最少数人剥削?明了这种矛盾关系,很容易看穿社会的黑幕,于是便很容易地抓住了题材。”赖少其写这篇文章时年方26岁,而对艺术的主题、题材的认知已经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方向和高度相吻合。这种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文艺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就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艺观。正因为树立了正确文艺观,赖少其的文艺创作才能赢得人民和时代的欢迎,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人民创作生产精品佳作。
“艺以载道”“艺以畅神”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是儒家“美善观”、道家“天道观”和禅家“顿悟直感观”等美学思想的融合继承和发展,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赖少其生长在由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时代,他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艺精神的血脉,也有西方美学的影响,更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精神的信仰,传统儒家风范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在他这里得到了统一。1935年,鲁迅致赖少其的信中写道:“太伟大的运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需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垒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鲁迅一木一石的教导,成为赖少其一生的座右铭,他以“木石斋”作为斋名,时刻勉励自己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研真学问、练真功夫,在各方面体现一木一石精神。当战士不怕牺牲,身陷囹圄不改初衷,面对严刑宁死不屈,矢志不移跟党走。做艺术不务虚名,研精覃思,博学专精,实现诗书画印文刻多能、版画国画书法开派立体的杰出成就。当领导真抓实干,提携青年,运筹帷幄,引领徽派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于生活严以律己,诚以待人,艰苦朴素,清正廉洁,文质彬彬,颇有君子之风。
唐云评价赖少其言:“所谓‘文如其人’,凡同少其先生有过交往的人都说,他的为人正如他的诗、书、画一样:天真、耿直、豪放。他对现实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朋友肝胆相照,急公好义。”赖少其革命题材书法作品,不仅将革命故事、革命情怀和革命精神融入作品,也是将人格美与书格美完美呈现的典型之作。他曾手书一联“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这是他的审美艺术主张,也是他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人格美的映照。而其“欲佩三尺剑,独弹一张琴”楹联作品则又表现了他“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自信美。赖少其的书法创作走的是雄强、古拙之路,按他本人的说法是具有北方的审美取向,不媚俗,铮铁骨,高古奇绝,生机勃发。如他晚年创作的“宝刀不老”“一往无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等,其精神的分量远远大于技术因素,满纸洋溢着雄强的美,充满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真正达到了“人书互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