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尽精微——和田玉鉴定重构
http://www.socang.com   2021-11-08 16:34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对于和田玉真伪与品质优劣的探讨对于我们每个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件艰难而又不得不反复进行的事情。内心中将自己也当成一枚子玉,时常打磨,褪去浮华,神光内敛,知识框架渐趋完善,人格也日渐健全。

  在这之中尝试着以不同的视角审视和田子玉的真伪尤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市场上子玉赝品极多,水平又高,而目前其与山料的差价虽不算太大,但二者长期的收藏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且入手之后盘磨中能给我们带来的趣味也相去甚远。

  以往多数人都会针对某些具体特征解决这一问题,尽管所言非虚,可是到了实际的操作中往往缺少逻辑性而难以施行。与之相比,参玉倒是更倾向于由远及近,从大到小的分步骤鉴别子玉。

  首先,见到一颗原石或者成品玉器应当远观望气,全然忘记它是不是和田玉,就将之视作河水中冲刷出的一枚普通的鹅卵石,心中暗自盘算,瞧它是否有背于自然。本来嘛,所谓子玉也不过是以和田玉为基础而产生的磨石蛋而已。

  这总体的气息虽属感性判断,但包含了玉石整体的流线形态、皮色的分布区域等重要鉴定特征,而这又是造假者最易忽视的。例如早期的手磨假子玉的弧面多为小平面拼凑而成,近来的滚筒造假又易用力过猛,而将玉石磨得过于浑圆。

  接下来就要离近些,打量玉石的皮色。真正的天然皮色多集中于子玉质地较为松懈的局部,有些下方还会带有一层薄薄的浆石。极罕见的少数子玉因为玉质结构过于细腻紧致而无法侵入皮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粘糕料光白子,表面上与上述理论对立,实则从根本上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而由于形成这种皮色的时间非常漫长,成份虽以氧化铁为主,又难免掺杂了大量的其它物质,所以真实子玉的皮色大多十分丰富。粗看仅是黄褐色的一片,仔细观察却时常伴随由淡黄、中黄、桔黄、朱红、土黄、赭石、黑褐色,共同构成。

  人工染色则多呈现为同一颜料的浓淡深浅变化,而没有色相差别。同时天然皮色多数聚散自如,有时集中于某一突出部,可边缘会有呈渐变状零星斑点状的浅色玉皮围绕,例如秋梨皮就是此中代表。而有些皮色则纷乱地散落在子玉体表,例如洒金皮。

  再拉近距离就要看子玉的毛孔了,许多人都会将注意力放在毛孔的大小、深浅与边缘是否圆润上,这对于识别较为粗放的喷砂机造假也的确有用,但遇上现在高端的电脑打印毛孔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自然产生的毛孔除了深浅不同,形状各异,边缘坡面过渡光滑以外,它们在一枚子玉上的分部也不是完全均匀的。而且除了点状毛孔以外还常会伴随着体量较大的“天坑”,结合着线条状的“指甲痕”。

  这里要题外讲一句,毛孔的形成有其外部撞击的因素,同时也与其内在结构息息相关,我们也可以从一颗子玉上毛孔的状态反推其玉质。比如毛孔细小均匀而浅,如同少女肌肤,那么这枚玉石的质地可能也就细润。反之玉石的结构也就粗大一些。

  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都是些普遍性的规律,放到实践之中也会有个别违反常态性的情况存在。而且子玉鉴定还要参照玉质、沁入的水草花、猴毛、丁字纹等杂质特征,到了成品阶段甚至还要考虑雕工中透露的某些信息综合考量,并非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事情。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和田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