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旻:笔境兼夺 搜妙创真
http://www.socang.com   2021-11-08 15:39   来源:杭州日报
 

  【人物名片】 张谷旻,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教育部博士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黄宾虹研究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最高荣誉“哲匠奖”。 作品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名家邀请展、双年展、三年展等,出版个人画集和专著三十余部。

 

五峰胜景 46x67cm 2021年

国清寺一隅 46x67cm 2021年

记者 夏琳 孙乐怡

  古往今来,中国的自然山川不知孕育了多少山水画家。无论是隐逸卧游,或是寄情畅神,中国山水作为自然对象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并以“中得心源”之内美,造就了不同于西方风景的山水画。讲传统,善造境,近年来,一批实力画家以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卓立于中国画坛,张谷旻就是其间的佼佼者。

  作为一名艺术家,张谷旻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借绘画以寄托思考和情感,展现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艺术良知和文化责任。

  从西部戈壁到水乡江南

  无论是西部大漠戈壁的雄浑,还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秀美,丰富的生活经历不仅为张谷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他曾把自己画山水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至1987年,“学的较广,涉及的题材也较多,表现方法变化也较大”;1987年至1993年,“寻找一种能表现西部雄浑、整肃和神秘的意境与方法,构图饱满,追求整体的意蕴”;1993年至今,“追求平和、自然、天真、生趣之景象,并着力于将传统笔墨融入到现代人的话语情境中,突现出自己的图式语言与笔墨表现。”

  西湖水滋养的光阴漫溢,覆盖了湖边人的全部记忆。长于吴山脚下的张谷旻,自幼便沉醉艺术,画桌上多到数不清的画稿更是他技进乎道、艺游于心的痕迹。“那个时代学画,想法很朴素,压根儿没想以后要成为名家,就是喜欢。”1980年,张谷旻进入杭州市美协主办的业余美校学习,当时任教的卓鹤君、杜高杰、孔仲起、童中焘、姚耕云等老师的谆谆教诲,让初学国画的张谷旻获益匪浅。1984年,凭着扎实基本功和艺术天赋,23岁的张谷旻顺利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

  “85新潮”前后,出现了艺术“寻根”现象,丝绸之路成为画家考察写生的热点。1987年,张谷旻因毕业创作到西北写生,那是他第一次走入西域,“两个月的经历给了我莫大震撼,西部山水的雄浑博大,与江南青山绿水的灵秀润泽形成了巨大反差。”之后的七八年他多次西行写生,其间创作的西部山水画,正是“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种独特的意境表现,独特的绘画语言。”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时候的作品,更自我、更有原创性。”

  1993年起,出于对笔墨的探索思考以及故土情深的召唤,张谷旻将创作重心转向他更加熟悉的江南山水,“我开始回过头检视,静心四顾,发现这些触手可及的山水、村落、楼台、庭院、寺庙,原来跟自己更贴近,更有亲切感。”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内心的情思和构想,通过写生到创作的艺术转化,使自然的美升华为艺术的美,这也许是画家最高的追求。在张谷旻看来,画家的意念情感、学养境界乃至技法表现,都是通过其特有的笔墨形式语言来实现的,历代大家皆如此,“品读历代经典,参悟自然造化,随心所欲不逾矩,写自家气韵,成独家丘壑。”

  多年来,张谷旻将江南才情和真放本色融入于营造与表达水墨山水的氤氲气象之中,以精深的笔墨功底,勾画着心灵深处的“桃花源”,独显江南文脉的深厚广博。在他笔下,无论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还是村居寺庙、山林小路,无不是他与自然的真切对话。他一直在寻找对于传统范式的突破,寻求一种能传递出自己的主体精神和特定文化心情的合适笔墨。“在美院兼课期间,我常常带学生外出写生。青山碧水,荒郊幽径经画笔写出,身心特别舒畅,仿佛好山林、云雾、流泉在对话。这些常见的景致,正是我理想的心境。”

  张谷旻认为,中国画是非常注重意境表现的,而意境在表现时也显现着画家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境界的高低全在于自己的见识学养。在笔墨和境界表现上,张谷旻则更欣赏清代布颜图说的:“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艺术方向。“不断地修炼、积累、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到生活中去体悟,并学习和借鉴历代大家的笔墨语言,才能使自己的笔墨表现语言得到丰富和提高。舍此,别无他法。”张谷旻说。

  艺术美育 任重道远

  “做一个中国画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悟识,在审美品格和学识修养上不断提高,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笔墨的表达才会不断提高。”张谷旻常常担任各种比赛及展览的评委,对中国山水画的总体水平比较了解。“总体来说,青年的人才辈出,呈现出一种可喜的现象,中国山水画的后备人才基础很大。但工笔作品偏多,写意作品对画家的人生阅历、艺术造诣、笔墨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确实很大。”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在笔墨、布局、空间处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程式规范。在时代的发展中,这种传统程式,已不足以完美地表达现代创作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要求。”因为常年从事山水画教学,张谷旻意识到中国美育任重而道远,他认为,青年画家要将眼光要放长一些,“写意不是在学校的几年时间就能出成绩的,它是画家一辈子的个人修行,是心和物的合一,是对笔墨语言的锤炼。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艺术水平难以得到提升。要沉下心来,在意境上,在笔墨语言上,在形式语言上,多花一些工夫。”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张谷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