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燃烧”的熔铜致敬“不朽的梵高”
http://www.socang.com   2021-11-08 15:37   来源:杭州日报

巴特先生看到了朱炳仁“燃烧的梵高”系列作品时,竟忍不住伸出手来抚摸。

 

  六年前,是梵高逝世12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天才艺术家,梵高博物馆邀我做一件有关梵高作品的铜雕,参与一场在杭州的展览。曾有人告诫我说,一定不要碰梵高,他是神一样的人物,全世界的艺术家,在他的面前只有仰慕的份。

  梵高他潦倒、偏执、发疯,在挣扎中孤寂,在孤寂中挣扎,他狠下了心,用收割麦田的镰刀,收割了自己的耳朵。梵高活着的时候,经历的多是悲惨,他离世以后,所有的荣耀却扑面而来,他被公认为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的艺术家,西方后印象派的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

  梵高作品的价格好几次掀翻了拍卖行的天花板,在世界绘画作品排行榜前十名的作品中,梵高独占四幅:《加歇医生》《没胡子的自画像》《鸢尾花》和《向日葵》。在中国深圳一个叫大芬村的村落里,无数名画工,用拿过镰刀的手,大量地复制着他的作品,应付着全球梵粉们的巨大胃口。如此看来,苦难的梵高,终究还是幸运的。

  我凝视着画像中梵高的眼睛,仿如整个太阳系在他眼睛里燃烧,喷射着黑色的火焰,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扭曲着,又无比绚烂。梵高用生命作画,把灵魂疯狂地打开,展现给我们,这神与凡交集的一切让我感到眩晕。于是,我“碰”了一下间隔无限时空的梵高,熔铸了两件铜雕作品《燃烧的向日葵》《熔化的星空》,并在“不朽的梵高”艺术大展上展出。

  我用独创的熔铜艺术,以1080摄氏度高温燃烧的铜,去感受梵高的生命温度。我看到他的十五朵向日葵的背面,看到比星空更遥远的未来。有意思的是,我还看到一位梵高忠诚的追随者——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巴特先生。

  巴特先生看到了朱炳仁“燃烧的梵高”系列作品时,竟忍不住伸出手来抚摸。

  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是梵高的母校。而巴特担任了这个学院二十多年的院长,并且是全欧皇家艺术评审委员会主席。2018年3月,在北京,在我的“山水训”故宫藏画熔铜创作展上,他看着一件件铜艺术品,反复地问我,“这些作品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我想象不出来。真的不知所措,能否去杭州看看你的工作室?”

  我犹豫了一下,毕竟熔铜是我尚未揭秘的发明,他是一个外国人,合适吗?我盯着他看,看到他如梵高一样渴求艺术真谛的眼睛,我无法拒绝。这样,巴特来到杭州江南铜屋和我的艺术馆。在江南铜屋,巴特看到“燃烧的梵高”系列熔铜艺术品,惊呼道:梵高的星空和向日葵“活”了。

  第二天,巴特去了我的工作室。先参观新落成尚未开放的8000平方米的“朱炳仁美术馆”,目睹了我几十年来制作的数百件艺术作品。一种陌生的刺激让他感慨不已,他不住地吐出中文,“漂亮,漂亮。”

  在交谈中,当得知年底我将在柏林举办艺术个展,他忍不住为展览挑选起作品来。他说,“你的每一件作品,都有震撼力,不需多,真的不需要多。我会让全欧的艺术学院院长们来看,让他们永世难忘。”

  到了工作室,满目异彩,一堆堆从千余摄氏度高温的坩埚中自由流淌出来的熔铜件铺满一屋,苍苍白发的巴特如进入儿童乐园,手舞足蹈。他说,“我想起了童年。那时候,我父亲也开着一家铸铜厂,怎么看都特别亲切。”他又对我说,“你是铜的大富翁,艺术的大富翁。我的手发痒了,快给我一件工作服,一起做一件作品吧。”

  一件用欧洲叙事方式表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在情感交融中问世了。一切仿佛在游戏与快乐中,巴特享受着一种飘逸的舒适。他说,“我还要来,一定会再来,我们一起创作,一起享乐。”临行前,巴特在一张聘书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朱炳仁柏林艺术展策展人——Mr.Bart’d Erckermans。

  八个月后,“中国非遗·铜雕朱炳仁艺术展”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这是我第一次到欧洲举办艺术个展。在展览前,我特意赶赴比利时,来到巴特的家族工作室拜访。他热情地打开了他家族的秘藏,这里收藏了巴特家族四代人的艺术作品。他的雕塑语言非常精湛,典型的西方艺术风格,与东方的、中国的风格有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表明了不同文化结合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展览中,《稻可道,非常稻》《宋画迷宫》《圆明园之魂》等多件融合了中国传统铜雕技艺和现代熔铜工艺的作品展出。巴特说,“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元素,也能看到现代元素,充满了对艺术技巧和艺术表达方式的探讨。”为此他还亲撰长评,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以独特的视角来评价一位东方艺术家。“朱炳仁使用的是祖先的语言,讲述的却是当代的故事……我想对于西方的艺术家来说,能看到朱炳仁的铜雕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又一次凝视了巴特如梵高一样燃烧的眼睛,我想梵高是幸运的。而巴特,还有我,是更幸运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朱炳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