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据《北史·齐神武帝纪》记载,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十一月庚子,舆疾班师……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勅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当时为齐神武时重臣,从攻玉壁。齐军失利后,“军还,高祖使金总督大众,从归晋阳”。因他是敕勒部人,所唱“敕勒”,当为该部流行的民歌。《北史》斛律金本传并没有记“神武使敕勒歌”事,而《神武纪》虽言斛律金敕勒歌,但未记歌辞内容。从“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的记述可推知,这一定是当时众人皆知的鲜卑民歌,能够唤起听众的民族情怀。
幸运的是,这首原用鲜卑语演唱的民歌,倒是由与北朝对峙的南朝人“易为齐言”而保留下来。现在看到的歌辞,录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云:“《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虽由“鲜卑语”易为“齐言”,但原诗歌的雄浑气势并未减色,也可以显现出鲜卑族对原来游牧于大草原中生活的怀念心情。诗中以平时居住的“穹庐”来比喻天穹,更显草原民族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