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Ⅲ “中国风”仍然活跃在当代文化生活中
http://www.socang.com   2021-09-23 16:56   来源:艺术中国

  导语:在本集的访谈中,李尤松描述了“中国风”在现代设计、舞台美术、诗歌、生活用品等对当代西方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同时,对于“中国风”这一文化现象的讨论可能更值得关注,“中国风”的出现曾经伴随着巨大的赞誉和争议,它可以看作西方人原初对东方文化的幻想模仿之物,在东西方不断误读和交互传递中,“中国风”成为世界性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客观上也助推了西方文化的现代转化,它对于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凡的启迪意义。

  艺术中国:在通识印象中,“中国风”是一个历史产物,在现当代中,“中国风”还有延续吗?

  李尤松:随着英国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英国人将“中国风”带到了美洲,在费城的公园内修建起中国风建筑。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对中国的热情似乎退去,“中国风”在欧洲不再是时髦的话题,但“中国风”作为一种审美传统体现在公共园林设计之中。在现代主义的装饰运动(Art Deco)中也可以见到“中国风”的延续,比如在美国洛杉矶的中国剧院、法国巴黎的宝塔电影院,西方的剧院、电影院的设计中会运用到“中国风”审美。

法国巴黎宝塔电影院

美国洛杉矶中国剧院

  艺术中国:您曾经说过明式家具、舞台美术等中国传统设计对于西方极简化的现代设计有所影响,这方面您能再具体谈谈吗?

  李尤松:丹麦设计师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一辈子设计椅子,设计了上百款当代的名椅,他设计的第一代椅子——中国椅子,从外观到功能都可以看出他在向中国明式家具学习,然后他把当时欧洲人的需求加入进去,设计出他自己的椅子,形成了现代的设计概念。

丹麦设计师汉斯?瓦格纳(Hans J. Wegner)设计的椅子

  当我们谈到西方现代设计时,讨论其简约的风格是从哪里来的,或来自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的三原色格子,或来自日本屏风对空间的分隔,但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明式家具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启发。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伊丽莎白·莱德勒的肖像,1914-16年,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他作品的签名就是中国篆刻的样式,克里姆特有一张画就描绘了众多穿戴中国武将服饰的人物。德式、北欧式的清冷理性的设计,有它本土的成分,同时也有遥远东方的影响。

梅兰芳舞台艺术

  再说说舞台艺术,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在20世纪30年代对西方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舞台空间的极简化和寓意性的处理,给西方戏剧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而早年的西方舞台还是那么的写实和逼真,东方表演利用手势和道具符号来暗示很多的意向,剩下的留给观众自己去脑补,西方现代表演艺术从中国表演体系中学到了很多内容。

  艺术中国:也就是说在17 、18世纪,中国的那些美好、富于装饰性的事物对西方的文化影响很大。到了现当代,中国更为内在的文化理念对西方人更有影响力。文学方面,您能举一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有趣例子吗?

  李尤松:在西方现代文学方面,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是美国的一位现代诗人。他用英文翻译和改写唐朝僧侣诗人寒山的诗歌。寒山是一个在中国被低估的诗人。但寒山的这首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在1950年代被斯奈德翻译成英文后,美国人一下子被寒山的诗歌征服了,成为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文学图景。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斯奈德的诗歌以寒山的意境,再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他的诗歌引领了美国诗坛,成为“垮掉的一代”里很有影响的一位思想领袖。像乔布斯他们就是读他的作品成长起来的。美国“垮掉的一代”的青年,他们的思想有来源有东方禅的内容,寒山疏离社会,追求内心的状态,垮掉一代追求思想的解放。

  1969年在美国的伍德斯托克万人参加的露天音乐集会,青年人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媚俗生活的厌恶,他们自称为“垮掉的一代”,行为从一开始就介入了美学,这种美学源头是禅宗,他们发现在古代的东方早已有人追求过类似的状态。

左为梁楷的画作《李白行吟图》右为贯休的《罗汉图》

  从唐宋时期的寺院高僧开创了这种审美,像寒山的诗、梁楷的画、贯休的画、牧溪的画,禅意寂寥的美并不是中国文艺主流,而是由日本人推为东方文化的高峰。“垮掉一代”的美国青年乔布斯,吟诵寒山,修禅打坐,吸收德国设计的营养,创造出新时代的产品---简洁的“苹果”之美。

“中国风”在现代家居与服装设计的应用

  艺术中国:“中国风”在今天的西方普通民众或知识分子中,还有哪些呈现?

  李尤松:在商业领域,今天“中国风”审美依然出现在西方奢侈品设计上,绸缎服饰、硬木家具、精美瓷器,这些仍是当代贵族生活的标配。

  在文化领域,中国文化在西方知识阶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中国文化有一种和西方文化不一样的气息,这个气息使西方人为之着迷,可能是她简约美、朦胧感和意象化的感觉。东西方文化就是像男女一样,风格迥异,又彼此吸引,我们看西方文明也有这种感觉,其中那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知道西方人是如何做到的。

  有一次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西班牙艺术家葛伯牙老师请我喝东西,我说我要咖啡,西班牙的葛老师说他要茶,忽然我发现我们俩要的饮品正好是来自对方的文化背景之中。茶和咖啡体现某种属性,他要在西方饮茶,表明他希望有东方茶的属性。我要咖啡也是表达我的咖啡属性。回到“中国风”主题,形象和味道能体现一种想象,茶或者瓷器、亭子或者是宝塔,好像这个物品能够传递出与众不同的信息。

  艺术中国:李子柒的古风民艺视频在海外播出后,赢得了西方大量狂热粉丝的赞誉,这似乎体现了 “中国风”在西方的当代延续,满足了当今西方人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但是国内的一些批评者会认为李子柒的作品并不符合中国乡村的真实状况,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李尤松:为什么一定要符合真实?其实我们中国人在理解地域文化时也在典型化某一个概念,比如我们用江南丝竹、苏州园林来典型化“江南”这个文化概念,但现实到底是不是这样,或许是由于普通话的成功普及,现实中已经很少听到吴侬软语和弹词开篇了,想象在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德国慕尼黑的英国花园的中式亭子

  艺术中国:近代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评价往往呈现出巨大的反差,既有对中国文化极度美好的想象,也有一部分恶意的丑化,比如他们虚构的“满大人”,您认为这两种极端评价是否有内在的关联,或是一体两面?

  李尤松:对,一体两面。其实是中国人的行为超出西方人的预期了,比如西方看中国人,怎么会效率那么高,怎么会把成本降这么低……但是中国人看西方人也会超出预期。

  东西方对于彼此的认知上,超出了彼此的正常理解范畴以后,会产生两种比较极端的想象来判断。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得到的却是意向不到的结果,进而表现为要么膜拜,视其为神明,要么诋毁,视其为妖魔。

  艺术中国:在西方,从“中国风”开始形成的时期,就伴随着各种争议,有人认为“中国风”幼稚天真,和现实严重脱节,您怎么看这些负面评价?

  李尤松:对于中国风格古往今来的一部分西方人投入感情,加入想象,有点像搞科幻主题,深空宇宙没几个人去过,但是人类热爱这个主题。科幻文学和真正的科学有所不同,这里边夹杂许许多多的想象成分。有的朋友用中国建筑的标准来看“中国风”,说西方的中国风建筑没有一处是对的,说古代的西方人学中国学得走样了。西方的“中国风”确实是对中国的误读,是加上了想象的美好误读。这种误读又带来了新的丰富性。

  历史上一部分西方人确实批判西方的“中国风”的泛滥,认为这些东西不够严肃,不够科学,不过是玩乐之物。但我认为如果放下实用性,以一种开放的眼光看, “中国风”恰恰激发了西方人的热情,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异域的梦想、勾画出极富想象力的愿景,客观上推动了西方文化的换代升级。

法国华裔学者程抱一

  艺术中国:“中国风”可以看作东西方文明交融构建的产物,文化需要相互传播,给您印象最深的文化摆渡者是哪几位?

  李尤松:文化间的交流肯定需要摆渡者,就像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不但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而且在法国将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清楚地介绍给欧洲人,在当代也有像法国华裔学者程抱一这样的人,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介绍到西方。

李尤松作品《再造西洋楼》

  艺术中国:您作为当代艺术家,“中国风”如何应用在您的创作中?

  李尤松:“中国风”和圆明园都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我并不想作为一名研究者把资料做得如何详实。而是更希望她是一个启发点或能量场,在这个主题中我能够找到创作的动力,并和观众分享其中所蕴含的超凡信息。

  (受访人:李尤松 采访人:刘鹏飞  视频:王尔晴、冯楠 文字整理:郭荣荣  图片来源:李尤松)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中国风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