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潮汕地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有着数十个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着国内外很多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2020年10月,总书记来到潮汕考察。两天时间,总书记深入潮州、汕头等地,考察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企业等,深化改革开放、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调研。
总书记考察时回忆说,“40多年前我来过潮州,今天再次来到这里,看到潮州发展欣欣向荣,感到很欣慰。”总书记仔细听取了当地开展开埠区修复改造、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等情况介绍后表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他强调,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讲话精神,更好宣传和发扬潮州优秀文化,让潮州文化这一文化宝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闪耀的光彩,我会副会长兼书画院院长张热云创作了潮州、汕头系列书画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潮汕文化。
请横屏欣赏
《潮人故里 天下名洲-广济桥》49cm×180cm
广济桥始建于南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是潮州市重要的文化地标,也是独特的文物旅游观光胜地,古人有“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之说。
该画构图采用平远小全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景,画面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部分。近景是江岸的古松,中景是广济桥上形态各异、古色古香的楼阁和亭屋,远景写一带远山横卧在淡淡的水雾之中,十分宁静幽远。这山与北方山色大不相同,没有峻峭的山形、没有高耸的极顶,更不见岐螬的山石,有的只是睡美人般的形体,长长的横亘在远方,大部分是近乎平地的山坡,几座小峰起伏也很平缓。
画家在山间加入了几道自然的横纹,指代山背上的小坡与平地,墨笔轻点其间就成了片片树丛。中景右侧一片浩淼烟波占据了较大画面,广济桥的倒影淡淡地映在江面上。平静的水面间有星波细浪,远处山水连接相融,难以区分,岸势平滑曲折迥转。整个画面予以一种水汽湿润、青翠盎然的感觉,将广济桥古色古香的历史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潮州八景-湘桥水涨》68cm×138cm
湘子桥即广济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红棉树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
画面布局运用对角式构图,严整精练,置景平奇相间,把处于静态的树木坡石处理得颇有动感,近坡、湘子桥、远山三组景物在结构上顾盼自如。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色层次分明,浑厚苍劲。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画面中轻漾的水纹及飘荡的小舟,舟行渐远渐小,凸显了江天的壮阔浩渺,江岸的山峰耸峙峻秀,岸上的树术翁郁苍翠,层叠错落、密树掩映的曲折山岭间有碧殿台阁,水榭赤栏修筑于松竹小径。
《潮州八景-韩祠橡木》68cm×138cm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广场刻有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画家从小以这句名言为座右铭。进山门右侧古今书法碑林,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韩愈治潮八月,潮州人把江山都改姓“韩”,潮州就有了韩江和韩山。
《潮州八景-韩祠橡木》描绘了一幅山祠同框的景象。采用“三远法”构图,将高远、幽远、平远视点统一在一起,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空间在画面上被非常完美地表现出来。这一处理方式使画面山水空间既能获得更加丰富的展现,又使画面构图不显过于突兀,确实颇为别致。这一“三远法”构图综合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画面雄伟峻深、清幽无际的氛围。画中上半部高峰重叠,画面右部门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韩文公祠下及公祠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线条质感的运用,在于透露画家情感的表达,或者老笔纷披,或润笔掩映,生命注于笔端,逸气也注于笔端。
《潮州八景-金山古松》68cm×138cm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金黄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后人为纪念抗元将领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
此画构图疏松、错综,所画的景物主要集中于画幅的左侧及右侧的下端。左侧构图较繁密,物象组织较饱满,右边则相对轻虚。画幅左边的物象组合的边线大多是曲线;而画面右边作为主体物象的陪衬,常常是云水、飞鸟或人等这样的点景,这样的构图常常给人宁静、有序、安详感在天地之间,所有的景象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空白之处显现出空间的实感性,也正凸显了无画的地方也是一种妙境的特点。
画家笔下的金山高峻挺拔,远处对岸的景物若隐若现,仿佛蒙上一层薄雾,画面空间具有纵深感。画家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山石皴染厚重灵动,加强了立体感。画家用一种坚挺的小笔勾取物象的轮廓,故笔触线条坚硬劲挺,作者画树木的方法极为细致,线条有勾斫变化,枝叶用双勾线描,松树则更具特色。
《潮州八景-凤凰时雨》68cm×138cm
凤凰台以借景著称,潮州八景之一的“凤凰时雨”,指的就是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测的时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江面轻烟淡淡,帆影穿梭;远望湘子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轻云渺渺,山上楼阁笼罩在薄纱之中。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疑入仙境。
在构图上,取平远之势。此外,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画面气象恢宏壮观,江山千里,苍苍莽莽,浩浩无涯,可谓名实相符。图中山石画法均以细劲的中锋线条框廓,然后内廓加皴,外廓线条和内廓皴笔较为协调,皴笔密在凹处,有线面交融之感,加深了清润秀逸的境象。画面中用笔有的像挺劲的行草笔线,虽然纤细,但却像有千斤之力,因其缠绕又能横冲直撞的形状而生动灵活,皴笔又能可以引领视线环游于画中形式,更添活泼的效果。
《潮州八景-龙湫宝塔》68cm×138cm
龙湫宝塔又名“凤凰塔”,是万历年间(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围十四丈四尺,七层八面,砖石结构。凤凰塔独特之风采,引起历代名士的赞美:“船如梭,横织江中绵绣;塔作笔,仰作天下文章。”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塔建于潮州韩江东南侧,正当两股江水要冲,有如一道堤防,护住塔后一带村落。夕阳残照或旭日东升,水流影动,金光闪灼,甚是奇妙;每当秋高气爽,江面平静,碧波如镜,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为壮观。
在整幅画中,可以看到画家在绘画布局、形象安排、空间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独特看法。画家所采用的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绘画手法,有着非常清晰的层析,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显现出了画面的阔大之意,给观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画面远处山腰白云缭绕,似一片空旷,山脚雾气蒙蒙,树林阴翳,远看树木时现时隐;树叶以粗笔点染,近浓远淡,层次分明,即使远树,由于细笔横点树叶,笔路明晰,清而不糊。一湾清水由远而近缓缓流过,江岸两边坡石错落起伏,迂回曲折。
《潮州八景-鳄渡秋风》68cm×138cm
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古时候潮州鳄鱼为患,故韩江原称之为鳄溪(恶溪)。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因闻鳄鱼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产,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每年秋天,这里的景色最为迷人:蓝色的晴空映衬着片片白云,秋风吹皱了平静的江水,堤上魁梧笔直的木棉树沙沙作响,断断续续落下的几片黄叶,缓缓飘在辽阔的江面上。鼓满白帆的船儿徐徐飘荡,任意东西,显得格外舒畅,自由自在。
在画面构图上,画家使用“C”字构图进行了山水的层次感设计,山的前后是一种由近到远的排列,在构图方式上给予了前后景物的一种有效联系。“采用全景式构图,气势雄浑壮观、层次感强,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浑然天成。从山脚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团团云雾为画面营造出幽静深远的情调,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画面烟波浩森、漪纹重重、林木杂生、岸坡曲转、院落幽静,寄托了画家当时所要表达的情怀,画中意境使人远离尘世,倾情自然,纵目千里,给人以清新而“超然物外”之感。
《潮州八景-西湖渔筏》68cm×138cm
自唐宋以来,直至今日,潮人习惯在工余休闲之时,到西湖品茶“扯谈讲古”,“西湖渔筏”的故事就在“讲古”中流传下来。西湖鱼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鱼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从构图上说,中国画与书法一样讲求气韵的贯通,作品用的是中国画常见的“之”字形构图,画面中湖水浸溢湖边石堆,青葱的树木,别致的亭阁。上方虽画湖岸的山峦,但并未将画面填满,右上角山涧升起的云雾构成了所谓的气,中间部分的湖面与画面上部的云气贯通。画家用笔苍润有力,颜色浓淡相间,突出一种谧静中有润声的深远意境。画面山腰云雾缭绕,在山腰形成一圈浮纱,像是一条白色的腰带系于山间,起伏飘渺,幻梦幻真。山上草木丰茂,树木生长得郁郁葱葱,山顶、山腰一片绿荫丛丛。
《潮州八景-北阁佛灯》68cm×138cm
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整个景区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错落,雄伟壮观。新建的玄天阁,黄瓦红墙,重檐翘角。
画面运用对角位构成式,实角对实角,空角对空角,造成均衡的错位。实际上是均衡的一种变化,即打破了平均的呆板处理。把一边上移,另一边下沉。画中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上泛舟、山中树木茂盛,游人穿梭其中。
远处江水荡漾,几叶扁舟漂浮,近处树木葱葱,楼阁庭院若隐若现。其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画风精密严整、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独树一帜。山中白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等都被刻画得生动准确。陡峭面作细笔皴擦,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画中千山万壑,星罗棋布,大小高平,争雄竞秀,重重叠叠,俱浸于大江之中。
《潮人故里 天下名洲-广济门》97cm×180cm
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潮州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在古府城墙上众多城楼中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
画面的广济门古朴沉着,意气风发,透露着一丝丝威严的气息。画家的笔墨形态虽然着意于主观表达,但却没有放弃对客观物象的模写,家乡风物很自然地、带着主观色彩地呈现于画面,尤其是一些描绘乡村景致的作品很能打动人。
张热云介绍
致公党全国代表,中国侨联全国代表,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委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央视发现之旅《大国人文》栏目组艺术总监,中国致公画院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澳门美术》杂志副主编辑,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设计院兼职教授,山东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国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广东致公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书画院院长,玄武山书画院副院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画家,四川省新人文画院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意大利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泰国泰中文联名誉主席,美国潮商总会名誉会长,菲律宾广东总商会名誉会长,菲律宾潮汕总商会名誉会长,广东侨联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潮州市政协委员。
父亲张光辉是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医师,伯公张永福、张华丹、爷爷张新发都是是东南亚侨领,追随孙中山先生,资助艺术家到南洋创作展览,支持黄冈起义和南洋机工,门宅终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张热云自幼受家庭文化背景的影响,耳濡目染,热爱国学及书画艺术,数十年临池不辍,精勤染翰,成果颇丰。师从李小可、何家英、纪连彬、苗重安、汤立、意大利Rocca Crudo、Matthias Brandes、Ungredda、Lauri等老师。主编了《发现城市之美-潮州》一书,其论文《工笔与当代水墨》刊登在中国国家画院教学成果系列丛书《中国国家画院2018访问学者教学文献》,并在人民日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