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二战后25个最重要的建筑”
http://www.socang.com   2021-09-14 09:57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242期 域外美术

  “二战后25个最重要的建筑”,是《纽约时报》近期发表的一份建筑影响力的榜单。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关注的焦点落在了“最重要”(most significant)这个醒目的字眼之上,于是纷纷对这份榜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争议无可厚非,但无论人们如何评价这个榜单的公平性或权威性,入选的建筑的确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师们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技艺,成为了二战后国际社会重建和发展过程中的亮点。1936年,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 回到了墨西哥城的家乡。他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也努力地塑造他作为“色彩和光线”的诗人的形象。巴拉甘拒绝了许多公共建筑项目,而专心地致力于高档住宅的设计。对他来说,没有哪个项目比他在1948年为自己设计的住宅更加成功的了——生动而朴素的空间是建筑力量的永恒证明,也凝聚着宁静和快乐的人类宜居的理想。自这栋建筑面向公众开放以来,甚至成为了建筑爱好者的朝圣地。同样的私人住宅设计,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在1951年设计完成的范斯沃斯住宅,则将他对功能主义和“少就是多”的极简主义理念践行到了极致。这栋住宅曾经引发了太多的争议——关于奢华、规则,但没人能够怀疑它完美的比例和质感,以及这种极简风格对后来者的巨大影响。


巴拉甘住宅(墨西哥城,1948年),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 图片来源:archdaily


范斯沃斯住宅(美国伊利诺伊州普莱诺,1951年),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图片来源:archdaily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影响力,当然不仅仅见于私人住宅的设计。1958年在纽约落成的西格拉姆大厦,立即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一个高峰。它为通常严密规整的国际风建筑增添了一份微妙的奢华感。这座大厦建成之后,无数的企业总部大楼试图模仿他的成功,其中不乏出色的例子。但只有西格拉姆大厦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8年),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图片来源:archdaily

  芬兰的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则向我们讲述了北欧设计文化尚在幼年成长期的故事。就像阿尔托更为出名的家具设计一样,他设计的珊纳特塞罗市政厅建筑,同样具有一种专属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温和气质。和饱受战火摧残的芬兰一样,二战后的日本建筑师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以一种能够拥抱全球的现代语言重建一个日本社会,以及承载起它的基础设施。1958年,丹下健三在日本高松完成的香川县厅舍,成为了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的一个代表建筑。1952年,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西(Hassan Fathy)在卢克索就地取材,用红土砖建成了新古尔纳村,宣告了埃及将从土壤中浴火重生。


新古尔纳村规划(埃及卢克索,1952年),建筑师:哈桑·法西 图片来源:archdaily

珊纳特塞罗市政厅(芬兰于韦斯屈莱,1952年),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 图片来源:archdaily


香川县厅舍(日本香川县,1958年),建筑师:丹下健三 图片来源:archdaily

  在20世纪中叶,当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努力消除装饰之时,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却以对细节的绝妙处理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位于威尼斯的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显示出意大利建筑设计中对现代和传统、功能和装饰的完美结合。此外,这座完成于1959年的建筑项目,还考虑到了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如今威尼斯岛深受洪水困扰,斯卡帕的建筑却安全地度过了每一次大水的冲击。美国建筑师爱德华·拉华比·巴恩斯(Edward Larrabee Barnes)在1961年完成的干草堆山校园设计中,则将这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设计并非是几栋山林中的房子,而更像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凯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大楼(意大利威尼斯,1959年),建筑师:卡洛·斯卡帕 图片来源:archdaily


干草堆山工艺学院(美国缅因州鹿岛,1961年),建筑师:爱德华·拉华比·巴恩斯 图片来源:archdaily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名字,毫无疑问是整个20世纪中最为闪耀的一个。他的诸多建筑设计作品几乎霸占了每一本教科书,其中1960年在法国埃沃完成的拉图雷特修道院,更是让空间、光线和结构这些建筑的基本要素诗意地组合。同样把这种建筑语言发挥到极致的是爱沙尼亚裔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卡恩(Louis Kahn),他在1965年完成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让明暗对比、线条交织等处理手段成为最迷人的亮点。


拉图雷特修道院(法国艾布舒尔阿布雷伦地区,1960年),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图片来源:archdaily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美国圣地亚哥,1965年),建筑师:路易斯·康 图片来源:archdaily

  现代建筑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乌托邦式的想象,而在那些已经建成的建筑中,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设计的钢结构圆球,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公众,并以这种特殊的结构激发了建筑界的想象力。同样以出格的造型赢得世界目光的另一个建筑是丹麦建筑师乔恩·伍重(Jorn Utzon)的悉尼歌剧院——它简直就像金字塔或天坛,成为一个城市绝对的象征和标志。法国设计师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则以现今非常流行的模块化设计,将莱萨尔克滑雪场(Les Arcs)设计成为了一个独特前卫的度假中心——而那是在近半个世纪前的1974年。在1971年,黑人建筑师约翰·穆图萨米(John W. Moutoussamy)在芝加哥完成了该市第一座摩天大楼的设计建造。这座划时代的重要建筑充满了非洲未来主义的迷幻色彩。


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加拿大蒙特利尔,1967年),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 图片来源:archdaily


约翰逊出版公司大楼(美国芝加哥,1971年),建筑师:约翰·穆图萨米 图片来源:archdaily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1973年),建筑师:约翰·伍重 图片来源:archdaily


莱萨尔克滑雪场(法国萨伏伊,1974年),建筑师:夏洛特·贝里安 图片来源:archdaily

  20世纪70年代在建筑史上是一个模糊的分水岭。后现代主义裹挟着各种风格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建筑师朱利安·兰彭斯(Juliaan Lampens)在1974年设计的阿尔伯特·范·瓦森霍夫住宅,就以大胆的设计呈现出粗野的质感,拉开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而三年后佐伦·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在巴黎市中心完成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如今更是成为了现代艺术最为知名的博物馆之一。这种后现代风潮也影响了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和巴西建筑师丽娜·博·巴蒂(Lina Bo Bardi),他们分别在班加罗尔和圣保罗设计完成的教育文化机构建筑,是现代建筑师尊重本土城市景观和文化传统这一重要准则的典范。


阿尔伯特·范·瓦森霍夫住宅(比利时圣特马顿莱特,1974年),建筑师:朱利安·兰彭斯 图片来源:archdaily


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建筑师:佐伦·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 图片来源:archdaily


印度管理研究所(印度班加罗尔,1983年),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 图片来源:archdaily


圣保罗庞培亚文化中心(巴西圣保罗,1986年),建筑师:莉娜·博·巴尔迪 图片来源:archdaily

  当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环保主义风潮席卷了世界,当然也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师们的实践。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在1996年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几乎在瑞士这个充满湖光山色的国度里把人们对美好自然的想象推到了一个至臻的境界。而在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布基纳法索,弗朗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在2001年以最为节能和经济的方式建成了甘多小学的校舍。这是榜单中成本最低的一栋建筑,却也为经济落后地区树立了一个典范,或者说希望。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玛丽娜·塔巴苏姆(Marina Tabassum)设计的清真寺,以低碳环保的宗旨传达了宗教建筑独有的平和与宁静。


瓦尔斯温泉浴场(瑞士瓦尔斯,1996年),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图片来源:archdaily


甘多小学(布基纳法索甘多,2001年),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 图片来源:archdaily


达卡清真寺(孟加拉国达卡,2012年),建筑师:玛丽娜·塔巴苏姆 图片来源:archdaily

  21世纪来临后,当代艺术已经全面地统治了艺术界的多数实践。建筑师们也在思考建筑真正的意义所在,并开始更多地关注建筑在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因此,我们在阿曼达·威廉姆斯(Amanda Williams)的色彩理论系列小屋和拉卡顿-瓦萨尔建筑事务所在波尔多的公寓改造中看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当然,中国建筑师王澍和陆文宇夫妇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同样榜上有名。山水间的校园,完美地传达了中国从古老传统的国度向现代大幅迈进的步伐——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尊重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下实现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中国杭州,2007年),建筑师:王澍、陆文宇 图片来源:archdaily


彩色理论系列小屋(美国芝加哥,2014-2016年),建筑师:阿曼达·威廉姆斯 图片来源:archdaily


530套公寓改造项目(法国波尔多,2017年),建筑师:拉卡顿-瓦萨尔建筑事务所 图片来源:archdaily

  建筑的本质,从来都是一个宏大的哲学话题。但建筑的意义往往是清晰的,虽然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人类在空间探索上的进步而拓展。“二战后25个最重要的建筑”榜单的最后一个是国际空间站——这是一个机智的选择,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建筑、认清人类自己。■


多国设计师合作设计建造的国际空间站 图片来源:archdaily

编辑  | 殷   铄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010-68469146

总编室邮箱:zgmsbvip@163.com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建筑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