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博物馆如何“美”起来?“美”如何永流传?
http://www.socang.com   2021-09-06 17:14   来源:中新社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左三)与观众合影。杜洋 摄

 

   与天下众多“大美”相类,博物馆之美的最终呈现亦需要无数的日常与精心,观众面前每一件藏品恰到好处的完美状态,背后是修复、保存、展示等众多环节的全力保障。

   想要了解众多艺术珍品的“生活日常”,或可跟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去看看这座藏品丰厚的国家级博物馆为每件艺术品提供的“订制服务”。

   订制版“诊疗康复”计划:从“卧病在床”到重新上墙

   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走进中国美术馆,观众便能以艺术的形式回望南昌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在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门前,做着起义前最后动员的历史瞬间。

   在著名画家黎冰鸿的名作《南昌起义》中,周恩来站立在台阶上发表动员讲话,右手叉腰,左手挥动,神情坚定。其他四位领导人在其身后或立或坐,与围绕着的战士们一起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话,眼神中充满必胜的信念。画面中的光源也经过了巧妙处理,起义总指挥部门口两边的壁灯,与远处微亮的天空形成呼应,预示着起义将给中国带来光明。

   当人们在这幅画作前感受其光影笔法,感叹历史洪流之时,或许很难想象,作为一件艺术藏品,油画《南昌起义》是经历了“卧床不起”才最终得以“康复”,重回大众视野。

   吴为山介绍,《南昌起义》的画稿是用油彩颜料在纸上进行创作。因为纸张的承载能力与画布相比较弱,油彩中的化学物质渗透使纸纤维更快老化变质,有些地方已经撕裂;颜料层出现了局部的不稳定和缺失,修复前只能平放,根本无法挂在墙上展出。修复工作解决了作品自身的不稳定问题和损伤,恢复了画面的完整性,并针对纸本油画作品的特点设计了独特的装裱方式,使之可以安全上墙。通过种种努力,一名原本“卧床不起的病人”终于得以“康复”,并重新焕发青春。

   对于观众而言,参观博物馆的过程是与艺术品进行一次次的对话而最终完成;对于博物馆而言,让艺术品以其最好的样貌出现更是职责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目前全世界收藏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美术珍品最为丰富的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针对每一件藏品的不同状态进行“订制版”康复计划。

   苏轼款的《竹石图》,以其近景远景的完美交汇、浓淡笔法的浑然运用,成为人们眼中百看不厌的精品名作。

   吴为山说,这幅由邓拓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名作为画心绢本,因年代久远而极易折损。2018年,中国美术馆修复专家对这件作品进行了专门检测,对画心部分出现的一处十厘米长折断进行隐补加固,对其它折痕处也一一进行保护处理。经过精心修复,这件堪称国宝的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面前。作品上的污渍尘埃得到有效去除,但岁月的沧桑痕迹及其历史信息得到合理保留,而且比以往更加坚固。借此,今天的观众可以更好地领略苏轼文人画的魅力。

   油画《出击之前》由画家何孔德绘于1963年,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历史事件。作品由于颜料层构造薄厚差异大,油彩在干燥过程中收缩程度不均匀,画布严重变形,呈现“浮雕”式起伏;颜料层也出现了局部松动、暗部颜色大面积泛白等问题。中国美术馆于2016年对其进行了全面修复,解决了作品物质材料结构上不稳定的问题,去除画面中的视觉干扰,恢复了画面颜色饱和度和整体色彩关系,面貌焕然一新。

   日常保存的“个性订制”:与高科技同步升级

   除了修复中需要特别的针对性,艺术品的日常保存也需要顶级的订制标准。

   中国美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目前收藏的各类藏品已经超过十二万件。按类别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水彩、水粉、书法、漆画、摄影、和民间美术等。

   如此品类众多的艺术品各自对于“栖息地”的要求也各有差异。

   吴为山介绍,大部分藏品对保存环境的要求基本一致,对于需要“个别订制”储藏标准的艺术品,他指出,一些特殊类别的藏品具有一定的存储个性,如摄影作品的存放就需要配有专门的低温库房,而丝毛类别的藏品存放,也需要对库房环境进行特殊设置。

   此外,一般情况下,含有外框的藏品,比如有外框的油画、中国画作品,要把它们悬挂存放在网架式储存设备上;卷轴形式的中国画作品和没有装裱过的作品,大多采用封闭式抽屉进行存储;雕塑等立体藏品采用开放的搁板式存放架放置;陶瓷、玉石雕等藏品还加装了囊匣做进一步的保护;大型、重型雕塑或装置作品,通常借助木质托板落地存放,还可以利用叉车或液压升降车存放于载重架上。在藏品装具的选择上,也以无酸材料为主。

   同时,在中国美术馆的众多藏品中,除了中国出现的艺术大师和名家的代表作,还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刺绣、剪纸、皮影、泥塑等民间美术珍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如此众多的艺术藏品“栖身之所”的“订制水准”,中国美术馆的库房目前储存藏品的技术条件也与高科技相伴一路进步。

   首先是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稳定的气体灭火系统,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系统,和多种形式的密集型画柜、画架,来满足各类不同形式藏品的存放需求。

   在遵循满足现行国家规范的前提下,中国美术馆本着有效保护藏品安全,消防灭火系统自身不对藏品造成次生损坏,和技术成熟、性价比高的原则,采用了稳定的气体灭火系统。

   另外,中国美术馆库房采用的安全防范技术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极大提高安防系统的使用效率,能实现快速识别、快速分析、快速响应。

   此外,现当代艺术品的入藏,则是近年来的巨大挑战。专业的博物馆不仅需要对旧有艺术藏品妥善保护和展出,同时也需要回应当代艺术家的概念和创造需求。

   对此,吴为山介绍,随着现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装置、新媒体等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装置艺术所依托的材料、媒介与呈现手段复杂多变,艺术家经常会使用到一些脆弱的、易损的、暂时性的材料,甚至是现成品进行创作,这对美术馆藏品的保存与管理构成了巨大挑战。

   他表示,一般情况下,装置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体量通常比较大,需要面积较为宽广的空间进行保存。鉴于装置作品使用材料的多样性,此类藏品的保存不可能根据单一媒材,而是要综合各种材质特性,在互相制衡、影响的基础上作出综合判断。针对不同的材料和形制,需要定制个性化的存放方式。日常也要加强对作品状况的查验,及早发现问题,进行合理干预和维护。

   典藏活化:镇馆之宝不是“镇”在库房里

   艺术家创作的好作品应该留世,更应该传世。作品不能被美术馆收藏后,“躺”在库房,几十年不展览,美术馆人必须把典藏的作品进行活化,发挥作品真正的价值。

   如何让这些躺在宝库中的艺术,走出尘封的空间、带着艺术的温度与广大观众见面?吴为山提出的“典藏活化”概念,以及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展览,使美术馆越来越多的藏品走到观众面前成为可能。

   中国美术馆自2014年开始举办“典藏活化”系列展。通过系列展,那些过去只能从书本上、印刷品上见到的美术名作,观众可以近距离一睹风采。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门口屡屡出现观众排起大长队等待进入参观的景象,从“美在新时代”到“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从“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展”到各种专题展,中国美术馆频频亮出家底: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吴作人、吴冠中等人的作品轮换登场。

   在吴为山看来,观众对画展的热情都是“典藏活化”的成果,而“典藏活化”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的需求。“过去藏品是放在库房里的,确实很有名,在课本上都有,但是没有看到原作,当我们把原作拿到展厅一展的时候,所有人一下子看到原作都很有亲切感。”

   他还记得,罗中立的作品《父亲》自上世纪80年代入藏中国美术馆之后就没再出过馆。“前几年,我们的典藏活化展把这件作品拿到它的‘老家’重庆做展览。那天正好是父亲节,罗中立和他的父亲、儿子、孙子,祖孙四代人一起到美术馆,这一事件引起强烈的轰动。这是这件作品第一次回归重庆,作者也得到了巨大的精神慰藉。这不仅是作品的活化,也是‘人’的活化。”

   “美术馆的库房是国家的文化宝库,就像银行存款要产生利息,我们的艺术作品要更好地梳理和展览,走进人民心中,让伟大的艺术创作来教育、鼓舞、激励人民,这就是巨大的‘利息’。”吴为山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