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是我国第一家票号,曾以首创票号“汇通天下”闻名于世享誉全国,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今日中国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1823年,日升昌票号在山西平遥创立,专营银两异地汇兑,兼营存放款业务。这一创举结束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通过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形式,极大地助推了货币的流通、商业的运转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日升昌票号因此被公认为山西晋商文化的代表。创始人雷履泰取名日升昌的寓意,是期望票号生意如旭日东升、繁荣昌盛。日升昌票号经营者秉持“诚信为本、灵活经营”的原则,苦心经营,精心管理,业务日益发展,鼎盛时期的日升昌曾经占有大清政府80%的白银储备,分号遍及全国30多个城市,甚至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成为全国私人金融机构之龙头魁首。至今仍悬挂在日升昌旧址的两副对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印证了当年票号纵横四海风行天下的盛况和辉煌。由于遭遇社会变迁等种种原因,至清末民国时,日升昌票号逐渐走向衰落。1914年,在晚清金融界活跃近百年的日升昌票号宣告破产整顿。1932年,日升昌改营银号,至此,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退出历史舞台。1995年,中国票号博物馆在平遥日升昌旧址建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升昌也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年间平遥日升昌记牛角汇票钞版正、背面
笔者有幸收藏到一件清同治年间平遥日升昌记牛角汇票钞版(见图)。牛角因材质原因无法制成整块钞版,故均为多块材料拼合而成。此钞版即由六块牛角拼合刻制,长18、宽7.8、厚2.5厘米。钞版四个边缘均缀以规则纹饰。钞版上方中央为一招财童子,童子双手持一联轴,上书“一本万利”四字。童子两边刻有两条飞龙,实为传统的吉祥图案:双龙戏珠,寓意喜庆如意,并配有文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尾处有两字“平遥”,左右各一字。钞版中央为一长方形框栏,框栏上方是“日升昌记”四字,其中“升”字为少见的小篆字体,极为难认。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导致此钞版虽历经百年,几经辗转,却未遇伯乐,幸好能保存完整遗留至今,使我们能够有缘一睹百多年前日升昌票号事业如日中天时的雪泥鸿爪。框栏下左方是“同治年月日”字样,下右方是“凭票取足清钱”字样。年月日间及框栏中间和右下角均留有空格,以方便开票人据时据实灵活书写。框栏的外围左右两边是密密麻麻的微雕文字,细看乃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奇妙的是,这些文字又不是一字不漏的《岳阳楼记》全篇,里面竟然暗藏玄机。如文字首句并非《岳阳楼记》的首句“庆历四年春”,而是从“守巴陵郡”开始,省略了原文起始的九个字。再往下细看,每行均是如此,都省略了九个字。令人称奇的是,框栏左边三行又多出45字,与前面的字句有重复,且句序有刻意打乱之处。这种布局安排明显是为了防伪。该钞版还有一特殊之处,就是它采用的是正刻而非常见的反刻,当然在晚清时期,正刻这种方式在汇票银票中也并不鲜见。依笔者管见,由正刻这种方式印制而成的汇票比较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作伪的难度,所以采用正刻同样是为了防伪。
牛角质地坚韧耐用,而观此钞版,我们会发现六块牛角之间的缝隙已经非常明显,不再严丝合缝,有两块牛角已经有些开裂,整块钞版的边缘磨损痕迹也很明显,厚厚的印油已经渗透到钞版的每个缝隙和角落。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此钞版的使用频率该有多高?日升昌票号的生意该有多兴隆?据记载,日升昌的黄金时期年汇兑金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汇通天下”一语绝非虚言!
日升昌票号管理极为严格。据说,为防止泄密,票号采取了纸张防伪、印章防伪、笔迹防伪、水印防伪和汉字密押等多种复杂精密的防伪措施,而且会不定期更换,多重加密,所以票号开办百年间,没有发生过一起误领、冒领事件,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奇迹,直至今日仍为世人津津乐道。日升昌票号用过的汇票、印章等物一般都会及时销毁,这种做法的目的一为节省保管费用,二为防止泄露密押规律,以致留存下来的汇票实物如凤毛麟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面世的汇票实物仅有三四张之多,且均为各地分号之票,时间也较晚,皆为清末民国时期。日升昌票号总部以及早期的汇票和印章之类实物世所罕见。2009年秋季北京某拍卖会上,一枚宣统三年(1911)北京日升昌记壹百两银票成交价高达35万余元,日升昌票号实物之受追捧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收藏的这件汇票钞版乃日升昌票号早期之物,历史风云变幻莫测,各种机缘巧合阴差阳错不可逆料,其缘何能遗留下来已经不得而知。百炼成钢,非一日之火;山高万仞,非一日之垒。该钞版的存世,表明日升昌票号在汇票印制使用方面,经历了若干版本的变动、演变和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揣度,日升昌票号早期的管理和使用可能并非外界所想象的那般严格规范,而传闻中的多重加密严丝合缝的汇票管理制度应当是在经历了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之后的智慧结晶。
此钞版布局严谨,构思巧妙,刻工精细,时代气息浓郁,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同时也是金融史研究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