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如何正确辨别真伪
http://www.socang.com   2021-05-14 11:25   来源:搜狐网

 

 

  和田玉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著名的软玉品种。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和田玉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财富价值田玉。如果你想收藏一件好的和田玉作品,如何辨别真伪,根据和田玉的特点,我想介绍以下三个方面:

  一、和田玉的特征及分类

  和田玉主要由针状、纤维状、柱状透闪石既阳起石晶体交织成毡状、簇状结构,所以,成品的抛光面上呈毛毡状交织进行结构,似均匀程度分布的花斑,绝大多数部分分析样品同时由于不同作用部位结晶颗粒尺寸大小问题不一,会出现对于一些团块状的棉状物。有些和田玉进行局部分析可见信息透明度具有较高呈细脉状的“水线”,俗语称“十宝九裂”,天然和田玉往往学生都有不同大小不等的绺裂。目前,按照和田玉颜色的差异,依据标准主要将和田玉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糖玉和碧玉6个类别.;而依据新疆地方标准《和田玉》,和田玉主要分为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糖玉、黄玉及墨玉8个类别,分为山料(原生矿)、山流水、戈壁料和子料四种玉矿种。但不同的原矿钟完全不同的,市场的价值有多种类别的更大需求。

  二、常见作假和田玉

  (一)所谓的广义和田玉。 和田玉,俄罗斯玉,青海玉不是一种玉。辨别我国青海和前苏联中亚地区,现在也出产一种玉,俗称青海玉和俄罗斯玉,由天山的分支产生,因此矿石成分相似。这玉多为白色蜡状油脂光泽也不妨来关注一下,很容易冒充白色。而它的硬度和白玉一样,故不能用吃刀来鉴别。但这种玉所含部分石英组成成分含量偏高,因此与白玉一般相比,质粗涩,性粳,脆性高,透明性强;经常进行日晒雨露,容易起膈、开裂和变色。特别是将和田玉与俄罗斯玉放在学生一起工作加以分析比较,一个糯,一个粳;一个可以自得生活滋润,一个则是“死白”,其高下之别不言自明。 同时,一声清脆,一声沉闷,不难分辨。

  (二)玻璃冒充和田玉。品质好的和田玉进行表面工作,就像一个涂了一层保护的油脂,质地更加细腻滋润,呈典型的油脂具有光泽,微透明至不透明,断口为参差状。仿和田玉玻璃,呈玻璃光泽,透明度较高,断口为贝壳状,俗称“料”。这方面的鉴别相对不是太难,一般说来,玻璃颜色一气呵成,没有自然变化,里面有料泡(有的可以通过雕工把料泡做掉);其质料比较纯,比较纯洁,不像新疆和田玉有玉茎,有绵状、萝卜丝状等自然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玻璃的毛孔比和田玉粗得多,断口呈亮碴贝壳状,新疆和田玉则呈暗碴参差状;玻璃的硬度低,容易吃刀,新疆和田玉则硬度高,不吃刀;此外,把玻璃料贴在脸上感觉敏感的部位,其凉的程度低于玉。此外,一个声音是沉闷的,而另一个是清脆的。

  三、和田玉收藏六要素

  一看材料。玉质量等级通常在材料,颜色,透明度,纹理,平滑度/透明度等方面来进行。一、材料: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等都是玉材等级地要素,不应忽视。

  二、分辨造型。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

  三、纹饰:纹饰是玉器的装饰,它服从于器型的需要,或取决于社会功能的需要,装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就具鉴赏价值。

  四、分析工艺。玉器工艺是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正认识,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砣工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反之,板滞纤弱,拖泥带水,则是收藏价值锐减的标志,不可贸然集之五、品位艺术。

  艺术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反之,图具形骸,一味摹古者都是违反艺术美的作品,鉴赏价值就逊色了。

  六、创新与仿古。琢艺轩和田玉的穆宇静老师表示,玉器含有的两大类艺术形态:创新与仿古,从艺术创新的角度看,有新意的玉器固然值得收藏,但对于受现代化思潮影响的玉器收藏要慎重对待,以免陷入“惟新”的误区,然而对仿古玉器也不能全盘收罗,应视具体情况而论。

  总之,正宗的和田玉由于原材料稀缺价值高,商家为了追求高利润愿意出高价请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去雕琢,再加上和田玉以其适中的硬度和韧度在雕琢过程中可以施以细工,所以,一般情况下和田玉雕件较其他相似玉种雕工都要精美,尤其是一些优质的和田玉雕件,看其雕工,线条准确流畅打磨精细,显得细腻柔润。仿和田玉玻璃通常是由压模制造的,通常显示出圆滑的刻面棱线,雕件层次感很差,表面常有麻点、圆形凹坑及压模的痕迹,观察不到人工雕琢打磨的迹象,分布象桔皮似的麻点,偶然可见圆形或近圆形凹坑,有时仔细观察整个雕件显得过分“完美”,感觉很呆板。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和田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