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银锭看古代银两币制的发展演变
http://www.socang.com   2021-04-29 11:47   来源:收藏快报 余迪来、宋康年/安徽望江

 

 

  前些时日,笔者在本地农村发现一枚清代贵州官钱局银锭(见图)。此银锭呈圆形,周围边沿凸起,形状若小盘子,中间平坦,中心有一小钮,钮旁各镌刻有竖行“贵州捐局”楷体字样,底部略有细小的蜂窝状。所谓捐局,即指清代专掌管捐纳事务的机关,如在中央内则为京捐局,在地方者则为外捐局,如甘捐、黔捐等。该锭银质精良,造型工整,品相尚佳。

  笔者所在的望江县,位居长江中下游之交的北岸,而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两地相距甚远,加之之前并未见过贵州银锭的芳容,此次能够在本地遇见感到很新奇。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基层文博工作,对于这枚贵州银锭的发现,自然喜从中来。在此借助这枚贵州银锭,一起来探讨一下我国古代银两币制的发展与演变问题。

  贵州是我国西南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一直有用银的习惯,自明代建立贵州省治后,随着各级行政建置的不断完善和经济逐步发展,商业贸易网络初步形成。但由于贵州远离中原,经济长期比较滞后。到清末,贵州经济仍然发展缓慢,货币制度极为紊乱,地方财政收支也日趋难以维持。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贵州巡抚庞鸿书为整顿地方混乱币制,奏请朝廷设立筹建贵州官钱局。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贵州官钱局正式成立,总局设在贵州省城贵阳,同时在贵州省内遵义、镇远、安顺、铜仁、古州及四川的重庆、湖南的顺德、湖北的汉口等地设有官钱分局。当时贵州官钱局铸行银锭计有数种:“贵州官钱局”“贵州官钱局估平一两足银”“黎平官钱分局”三种一两小锭(饼)和“镇远钱局一两、五两、十两锭”,另在清早、中期还通行过“箩萝银”“茶花银锭”等,这种“茶花银锭”,是贵州独有的品种,比较珍贵。

  从上面谈到发现贵州银锭的情况来看,不禁会联想到我国古代银锭的发展与演变,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货币制度情况,是极其有益的。下面就让笔者从头说起。

  银锭,俗称元宝,它是属于中国旧时银两中的一种称量货币,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汉代,历经隋唐,两宋、金、元,盛行于明清。从唐代说起,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项政策措施,较为井井有序,在税收以及财政收支上都是大量使用白银,什么“庸调银”“税商银”“矿山银”“税银”等,如1970年陕西西安唐代墓葬出土四枚“庸调银”,形状为圆形,银绽上面刻有大量文字,为岭南、怀焦等县交纳的“庸调银”。同年,河南洛阳也出土面文阴刻“二十三两”的唐代银饼。两宋时期,白银更是成为当时赋税征收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银两的成色在交易中十分重视。据南宋《居家必用宝货辨伪》一书记载:当时白银已有十几种名目,什么“金漆花银”“浓调花银”“茶色银”“大胡花银”“薄花银”“纸灰花银”“细渗银”“鹿渗银”“断渗银”等。另外还分为官铸和民铸两大类,一般形制为银锭,民铸银锭上面刻有店铺号、工匠名以及标明银两成色,官铸银绽上面铸有“××州”三字或“盐务税”“出门税”等字样。金代也铸行银锭,如“承安宝货壹两”,大致分为盐银锭和税银锭两种。元代银两较大的品种,计有扬州银两和平准银两,如1956年山西太原出土元代至正十四年(1722)银两,上面刻有铸地、时间、重量和铭文,背面还阴刻有较大的“元宝”二字。同年,江苏出土元代至正十四年(1722)平准银两,上面铸有“铸银官子杨良口”等字样。到了明代,由于这时墨西哥、西班牙等国的银币,通过贸易换丝绸、瓷器等渠道大量进入中国后,可是当时朝廷又将这些银币熔化再重新铸成船形元宝,致使当时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乎从明代开始了银锭船形的铸造,其形状,四周有圆沿,中腰两端渐翘起,呈船形锭式,周沿内则形成椭圆形锭面,上面刻有铭文。到了清代,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时银锭各地均有铸造,大致以道光为分水岭,一类是道光以前,一类是道光以后,特别是从道光以后,大部分省份都铸造银锭,那时官铸和民铸几乎形成了并蒂莲开之势,形状也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计有船形、束腰形、葫芦形、马鞍形、方形、马蹄形等,与此同时,清末还实行有实银两和虚银两之分。所谓实银两指的是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虚银两指的是一种记账货币,有一定的含银量,并无实物,如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化”、汉口的“洋例”等虚银两,只用以记账,实际支付时则须折转为银元才行,这种银两货币制度,一直到民国初实行废银两改元以后,才不再使用,退出流通市场。

  总之,笔者认为历史上任何一种货币的出现,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会随人们的意志转移,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应运而生,银锭也不例外。银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出现,是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它不仅满足了群众生活的需要,而且对商业贸易交流以及社会经济繁荣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说,银锭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银锭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