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各异的战国方足布
http://www.socang.com   2021-04-09 17:04   来源:收藏快报 王雪/河南新乡

 

图1 “安阳”方足布
 

  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地区的货币,其形制与当时的生产工具“铲”形状相似。布币初期制作粗糙,后期制作精益,形制也有所变化,布首由空首变为实首再变为平首,足由尖足逐渐演变为平足和圆足,并且出现了单孔布、三孔布等以方便穿绳携带,方便流通。

图2 “平阳”铜方足布

图3 “ 公式 氏”方足布

图4 “邾”方足布

图5 “梁邑”方足布

  方足布是指布币中裤足较为平直方正的布币,春秋时期当尖足布盛行于晋地的时候,郑、卫、宋诸国也开始铸造新币。它们以方足大布为基础,取长补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抛弃了容易折损的尖足,改为抗击力较强的方足,并加宽了颈部。战国初期,燕国的涿、益邑、纕坪、陶阳等地也有铸造方足布,就其实物而观,铸造时间较早,流通的地区也很广,大多都是出自官炉。在方足布中,较重的还是韩、赵、魏所出的,计有北屈、汝阳、梁邑、高都、襄垣、鲁阳等地,其所铸的钱币,数量很多,也较为规律,铜质较好,不易折损,使用收藏都很便利。除此之外,齐、鲁等国也曾铸行过“方足布”,形制与三晋布币无大差别,书法与铸造的工艺有些变化,可见行用颇久。

  本文特选取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钱文各异的战国方足布一组,以展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货币经济发展和货币使用状况。

  “安阳”方足布(图1):长4.7、宽2.6厘米,平首平肩,方足,钱面中部自首部至裆部铸有一条直线,直线两侧为篆体钱文,从右至左为“安阳”。“安阳”为地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即从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集解》记载:“徐广曰:魏郡有安阳县。”《正义》:“《括地志》云:‘宁新中,七国时魏邑,秦昭襄王拔魏宁新中,更名安阳城,即今相州外城是也。’”相州外城,即今天河南省安阳市。由此我们可推测公元前257年应为“安阳”布币的铸造上限。

  “平阳”铜方足布(图2):长4.4、宽2.7厘米,平首,肩部尾上耸,方足,钱面中部有一直线将钱面左右两侧分开,左面呈青绿铜锈,右面呈土锈色,从右至左为铸有钱文“平阳”,字体线条峻利。“平阳”属地名,《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曰:“卫侯饮孔愧酒于平阳,重酬之。”杨伯峻注:“据《清一统志》,平阳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公式氏”方足布(图3):长4.7、宽2.7厘米,平首,平肩,肩部较短,钱面中部铸有一条直线,直线两侧铸有钱文“公式氏”,布币铸造较为粗糙,有明显的范铸痕迹。公式当读泫,“公式氏”又称为“泫氏”,“泫氏”在魏迁都大梁之前已属魏国,其地在今山西高平。

  “邾”方足布(图4):长4.7、宽2.7厘米,平首,肩部微扬,左肩处有一小块缺口,钱面中部自首部至裆部铸有一条直线,其左右钱文组合为“邾”,邾国是子爵国,也称邾子国,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其都城位于于邾,在今山东邹城境内。

  “梁邑”方足布(图5):长5.1、宽2.9厘米,平首,首上留有浇铸的泥范痕迹,平肩,方足,首部上有一圆孔穿,穿绳方便携带。钱体呈土黑色,钱面中部自首部至裆部铸有一条直线,直线两侧为篆体钱文,从右至左为“梁邑”。“梁邑”分为少梁、大梁,少梁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方足布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